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莆田新闻 > 正文

郑氏入莆始祖“南湖三先生” 开创莆田教育先河

pt.fjsen.com 2012-11-16 07:44  黄凌燕 王钊 来源:东南网    

【入莆始祖】南湖三先生开海滨邹鲁先河

郑氏入闽开始于西晋,是衣冠入闽的八族之一。关于郑氏入莆始祖,民间有两种说法。莆田绝大多数郑氏族人,包括史籍记载、族谱确认都尊郑露三兄弟为入莆始祖。

郑露三兄弟是郑昭的第17世孙,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课讲学以训子弟,于是莆田文风渐盛,书院林立。历唐而宋,终于换来了“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唐贞元元年,唐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在莆田拱辰门,褒奖他们的功绩。1966年木坊被毁,目前郑氏族人正计划按照原貌重建牌坊。

不过,《莆田市志》、《莆田县志》所记载的郑露三兄弟事迹与《南湖郑氏族谱》相同,但入莆年代却早了230年。对于这一涉及地方文化教育史渊源的重大论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就连郑氏族人也未能达成共识,因此他们修编的新谱完成近10年,却迟迟不敢出版。

尽管如此,千百年来历代莆田人还是将“南湖三先生”视作郑氏杰出的代表,作为开启莆田文化教育的先贤来歌颂。“南湖三先生”入莆倡学确切时间认定在唐贞元间,这并不影响他们开创莆阳文明的丰功伟绩。

【姓氏名人】郑樵与郑侨不是一个人

莆田郑氏有两位名人常被误认。一位是史学家郑樵,另一位是状元郑侨,由于两人同姓郑,“樵”与“侨”读音相同,又同是宋朝人,因此事迹经常被人混淆。其实,郑樵是郑侨的堂叔。

“济贫请米四万石,文史再添二百章”。对于这对堂叔侄,莆田郑氏家族还有这么一对楹联。

上联说的是郑侨的故事,淳熙八年(1181年),郑侨与朱熹等一起被选为常平官。到淮东上任时,恰逢淮东发生大饥荒,他为贫民请米4万石赈济,万民对他感恩。郑侨为官期间,减免古田重税,罢去义仓和,舒缓民力,安抚百姓。他死后,朝廷赠太师,追谥为忠惠。

下联说的是郑樵的故事。郑樵一生充满传奇,他16岁时,父亲死在苏州。把父亲葬在越王台后,郑樵在台下搭了个茅屋,边守墓边读书,谢绝人事。郑樵的学识在当时首屈一指,他写的《通志》,与唐杜佑《通典》、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后来,他又在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夹漈草堂”。时至今日,涵江新县的“夹漈草堂”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图腾注解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责任编辑:陈艳艳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