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跨越”荔城篇:建设宜居荔城之提要
近年来,荔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区两地三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率先跨越、宜居荔城”的奋斗目标,发扬“团结、奉献、创新、卓越”的荔城精神,着力建设大城区、构筑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开发,“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0.5%、33.7%、40.3%、37.3%、30.2%,分别比全市年均增幅高出5.2、12.1、10.6、3.4、4个百分点。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于2008年、2010年率先在全市突破10亿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份额从 2002年的九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2006-2011年连续六年在全市绩效评估中获优秀等次,二十多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前列,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全省平安县(区)” 、“全省双拥模范区”和“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县(市、区)委”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胡国防(中共荔城区委书记)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荔城区作为莆田市的中心城区,具备率先在全市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整合资源、用好政策、对接项目,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全过程。 未来几年,我们要紧紧围绕“率先跨越、宜居荔城”的总体目标,立足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优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优化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优化提升,统筹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若干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公路、公交、电力、通信、邮政、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建立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社会管理创新一体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建设向创新社会管理的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以发展服务中心为主平台的区、镇街便民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用足用好用活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扎实推进黄石国家级、西天尾省级、北高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集聚功能,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产业支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城乡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更是均衡城乡权益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我们要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二、三并举更重三”、“新旧并重更重旧”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工贸提升”工程,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做强骨干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要加快兴化湾南岸建设,着力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港口物流、循环经济等产业集群,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发挥总部群、市场群、酒店群的集聚带动效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