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涛隶书作品
东南网6月14日讯(本网记者 蔡建财 文\图)日前,莆田八中退休老教师沈元涛应邀参加全国性“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活动”,其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荣获得“书法类佳作一等奖”。喜讯传来,记者慕名前往采访这一位书风自创的莆田书法家。
沈元涛隶书作品
沈元涛正专心书写“众志成城”隶书作品
记者抵达沈元涛家时,老沈正伏案专心书写地震题材书法作品。他有感于四川雅安地震,书写“众志成城”四字隶书作品(如图),一是寄托情怀,二是准备再次参加一全国性书法赛事。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之间随意而投机的谈话由此拉开序幕。
自小浓厚家传文化氛围陶冶铸就了沈元涛的性情与气质,慈眉善目、谈吐文雅。退休后晚年生活有了书法相伴,显得精神矍铄。老沈离开教师岗位已有15年时间,退休后其一直沉浸于书画艺海之中,用心专攻黑宣书写白字隶书,日臻老练,书法艺术之花越开越灿烂,众人也皆赞不绝口。
谈话间,记者详细了解到,老沈自小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乃秀才出身,诗书传家。祖父沈族元以及父亲沈文贵也都写得一手好字,写出的字与字帖没有两样。“好竹出好笋”,据传沈元涛4岁开始便会书写春联。往事悠悠,老沈回忆起小时候就读私塾习练书法之陈年旧事,感慨万千,“当时是在木板制线‘粉牌’上练习书法,‘粉牌’全漆成白色,只要蘸墨就可上书,写完用布一擦又可重写,就跟现在的水写纸一样方便。”据悉,沈元涛父亲沈文贵当时与清末“莆田四才子之一 ”张琴交往甚密,并带他到张琴家串门,张琴当时住在市区十字街兴化府莆田城城墙脚下,张琴传授了不少书法知识给他们,至今回想,受益匪浅。在书法方面,父亲对他管教甚严,每天必须练习20多遍。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就是这样奠定下来的。除了书法,老沈还会画一些国画。
60年代,年富力强的沈元涛走上教师岗位。文革中,沈元涛也受到冲击,正是这期间,老沈则沉下心来,借这机会,用废旧报纸书写“大字报”,练习书画,一练就是好几年。文革后,青壮年时的老沈为了生活奔波,无暇顾及书画兴趣。而后的教师生涯中,虽偶尔也有提笔写写画画。但是,真正全心研究隶书,还是从他退休之后开始。
退休后,老沈按照“继承传统、力求创新、体现个性”的原则,从临摹汉隶开始,参阅清代隶书名家作品,研学“清代三隶”隶书艺术。他还将篆书等不同书体元素融入隶书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隶书创作理念。远学汉隶,近学刘炳森。因为隶书写出风格,乃至前几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荷花诗书画大赛”,评委破天荒加了一句评语,“笔意好似津门刘五,其蚕头燕尾有过之而无不及。”老沈隶书采用白色国画颜料写在黑色宣纸之上,算是一大创新,其临摹刘炳森笔意,似乎达到出神入化地步。退休后老沈隶书书法作品参赛屡屡获奖。今年3月份,参加“第四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活动”,其书法作品被评为“创作一等奖”,类似事例举不胜举,如今,获奖证书堆满了他的书架。
晚年生活里,老沈还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赠送书画作品参加香港文学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慈善展览拍卖会,还多次参加市人大、市政协、湄洲妈祖书画院等单位举办的书画笔会和慈善活动……
正因为老沈为人低调、不事张扬、谦和待人、乐善好施,以研习书画为乐,更以书画来修身养性,不以书画创作谋取名利,所以有“德艺双馨”之口碑传颂。15年来,老沈潜心研究书画,重复着自己乐此不疲的事,现已形成了端庄、古朴、雄奇的书风。
采访临结束时,老沈对记者说道,“养生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它不是一座不可企及的山峰,只要遵循良好的生活规律,每天保持心理平衡状态,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就会活得有精神,生命之树就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