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一个民间敬老院的“黑转白”之路

2013-10-13 07:5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晓夏   我来说两句
    一个民间敬老院的“黑转白”之路

杨美学(后)推着76岁的老人田惠芳在助养院内散步(2012年1月12日摄)。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杨美学在助养院的办公室内(2013年1月23日摄)。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锦旗。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杨美学(右)与贵阳市云岩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交谈,咨询手续办理问题(2013年7月15日摄)。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助养院即将停办,在助养院内居住多年的闫骏(前)放声大哭(2013年1月23日摄)。闫骏于2007年与双目失明的父亲一起来到养老院,父亲去世之后,他就独自在养老院呆了下来。由于双目失明和腿脚残疾,闫骏基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3年10月12日,杨美学(左)与敬老院内81岁的老人候仁功交谈。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3年10月12日,杨美学向记者展示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张证书意味着他的助养院正式摆脱“黑户”身份。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助养院内的老人在散步,她身后是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棉被、大米等物资(2013年1月23日摄)。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3年10月12日,杨美学在擦拭“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的牌匾。 2006年3月,靠在贵阳卖豆腐为生的农民工杨美学花掉所有积蓄办起了一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7年多时间里,助养院先后接纳120余位老人,并为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由于软硬件设施达不到申办条件,助养院在2013年初面临民政部门取缔。 2013年2月,杨美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一处符合标准的建筑内继续开办助养院。自此,杨美学开始为助养院的“黑转白”奔波,辗转于民政、银行、税务、消防等部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奔走了不下50次,光公章就盖了18个。今年9月18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7年没有合法身份的状态,搬进了新环境,更名为“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重新挂牌,杨美学的民间慈善“黑转白”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包括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内的3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在“黑转白”之前,杨美学的助养院几乎完全依靠社会捐助运转,举步维艰。如今,敬老院将有望获得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贴。在敬老院的第八个重阳节将至之时,杨美学和敬老院内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相关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