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title = document.title.replace(/(<\/?[a-zA-Z][^>]*>|[\r\n])/ig, '');
BAIDU_CLB_fillSlot("743519");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妈祖之光> 人物访谈 > 正文 var _SO_INPUT_ = 'class="input_01"'; var _SO_SUBMIT_ = 'value="本网搜索" class="btn_01"';

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渊源

2013-11-06 15:22  徐晓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方万林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澳门是中国妈祖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现存8 座妈祖庙,其中列在首位的是号称岭南三大妈祖庙的澳门妈祖阁,它是澳门最早的建筑之一,几乎成为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祖阁是闽人最早建筑的,远在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据说当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航海来到澳门时,已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所以,他们将澳门称为“阿妈港”。至今为止,葡萄牙人仍称澳门为“MACAU”,近似闽南语“妈港”的发音。这一传说虽是口碑,但在民间流传已久,从未有人提出疑问。不过,澳门大学的谭世宝先生最近发表了《澳门妈祖阁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一文,全面否定了福建人创建妈祖阁之说,在澳门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笔者拜读该文后觉得谭先生依据一些新发现的碑铭材料,对妈阁庙历史渊源问题颇有订证,是对澳门妈祖文化研究的一个贡献;但是,该文得出的福建人不是妈阁庙的始创者的结论,似乎又脱离了新发现碑铭材料所能证明的范围。本文旨在探讨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的渊源,并尝试就福建人与澳门妈祖阁的创建问题与谭先生商榷。

一、福建人对香山的开拓与妈祖文化的传播

从澳门西文名字“MACAU ”或“MACAO”的由来我们已可看到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深切的关系。澳门的许多学者也认为: 福建人是澳门的最早开拓者。那么,澳门与福建远隔千山万水,为什么福建人是该地最早的开拓者而不是广东人? 这便需要研究广东与澳门的地理环境和移民史。

澳门原隶香山县,其主要部分位于香山县伸入大海的一个半岛的顶端。澳门的城市成长于明代,在明以前,澳门这个地方十分荒凉,人们推测当时只有渔民偶尔来到这里,当地是否有长期居民,尚待考古资料验证。澳门所在香山县亦开发较迟,直到明中叶澳门兴起前,香山县仍是地广人稀,这就给外地人开发香山提供了条件。

福建是广东的邻省,自唐末五代开始,福建人口的增长即超过了广东。宋代福建经济、文化大发展,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人口过剩的区域之一。所以,从五代以来,即有闽人移居香山县境内的记载。迄至南宋之后,福建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广东,成为广东汉族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闽文化因素传到广东。据笔者所见,唐宋间闽人移居香山县以五代圆明禅师为最早。迄至宋代,从县志内可以看到一些闽人在香山做官,其中以宋代香山县令洪天骥最有名。这一僧一官皆为当地闽人中的杰出人物。此外,宋代闽人移居该县的也很多,有的成为当地巨族,如谷都南湖郑族、仁良都南湖郑族、良都长洲黄族、仁都邑城高族等。清代香山县以刘、黄、郑三大姓最为著名,丁口之多,为全县之最,民间有“刘、黄、郑,杀人不用偿”的说法。三姓皆为宋代迁入的古姓,而三大姓中闽籍占其二,这说明闽人对香山汉人社会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宋末元初朝代的更迭在闽粤沿海掀起了大波澜。南宋最后的两个统治者在张世杰、陆秀夫的扶持下航海来到泉州。在泉州,他们征用了当地上百艘航海大船,并雇佣了许多泉州籍水手,组成了一支大规模的船队,渐次航行至香山、新会一带沿海,最后集结于崖山。澳门港距崖山仅有数十里水路,所以当地留下了许多有关宋末小皇帝的史迹。《广东通志》载:张世杰等人“奉帝幸香山,以马南宝宅为行宫,复驻浅湾;”元将败张世杰于香山岛。②澳门的学者都认为:所谓浅湾,应是澳门十字门一带的海湾,而香山岛,就是澳门附近岛屿的古称。可见,当时张世杰船队中的泉州水手也在这一带出没过。张世杰败于元朝之后,船队溃散,成千上万的南宋遗民流散当地,许多人定居于此,其中也会有不少闽籍遗民。这都加强了香山一带的闽文化因素。

入明之后,香山仍为地广人稀的区域,闽人继续移民香山,其中以客家人最为著名。客家人大多来自福建西部的汀州,他们先是移民广东梅州,而后陆续向各地迁移,成为广东汉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广东的汉族有许多来自闽中,现在流行的三大粤方言中,闽南方言、客家方言都是来自福建,而操用这二大方言的广东人,即使在今天也占广东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在历史上闽文化对广东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影响的力度,绝不亚于今日广东文化对福建的影响。考虑到这个背景,人们对闽文化对香山县产生较大影响就不会奇怪了。

总的来看,福建人移民香山从宋元一直延续至明初,他们的到来对香山汉人社会的形成起了较大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衍化中,早期的移民陆续融合于当地的粤语社会,成为土著的一分子。同时,他们带来的闽文化因素也逐步融入香山社会中,并促进了香山妈祖文化的成长。

前文我们已指出:宋代福建人已移民香山县。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与莆田郑氏在香山发展很快,后成为香山大族之一。由于家乡的关系,他们当然会成为积极引进妈祖香火的传播者。既然宋代即有大批福建移民进入香山境内,那么,香山的妈祖庙很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刊于嘉靖二十六年邓迁修、黄佐纂的《香山县志》第八卷的“杂志•杂考”内有以下记载:“其尚鬼则天妃宫创自唐时,元丰堂在大榄都者,创自宋初。自馀私造皆未建县而先创者,今皆毁,尽教谕颜阶之功也。”这条史料对当地出现妈祖庙的时间记载可能过早。但是,香山在宋代即出现妈祖信仰还是可能的。据道光《香山县志》第一卷的《建置志•坛庙》:该县的“月山古庙,在黄角山,宋咸淳间建, 祀天后。”咸淳为西元1265 年—1274 年,时为南宋末年,已是刘克庄所说的“广人敬妃,无异于莆”③的时代了。宋代妈祖信仰随着闽人的移民步伐和工商活动进入岭南各地,当然也可能来到香山。所以宋代香山一带已有妈祖信仰是可信的。而且,香山人历来以重视民间信仰著称,其县志感叹宋代邑人云:“邑氓兴起多建庵堂淫祠,不可尽纪。”④在这种背景下,香山人不建妈祖庙,倒是不可思议的。与此成为映照的是:香港九龙、深圳赤湾的妈祖庙都建于宋代。

明清以后,妈祖信仰在香山县扎根,发展很快。嘉靖《香山县志》第三卷“政事志•坛庙”记载:“天妃像在官船厂,备倭官船湾泊之所,正德中千户盛绍德立,后废,嘉靖二十四年指挥田倪重建。”其第八卷“祥异”又云:“天妃废宫,在河泊所前,洪武中千户陈豫建,田八十亩有奇。”以上载入县志的天妃庙都是官府所建的,而民间所建天妃宫,除了个别著名者,县志是不载的。但据考古资料,香山县境的天妃庙不少,仅香山县境的南水镇,便发现了8 处妈祖遗址, ⑤全境妈祖庙的实际数量可想而知。香山四面环水,人民的生活与水运有相当的关系,所以,当地人对妈祖的崇拜是很深的。明末崇祯年间香山县的《大榄天妃庙碑记》云:“粤与闽境相接,而妃之灵爽又每驾海岛而行,故粤不论贵者、贱者,贫者、富者,舟者、陆者,莫不香火妃,而妃亦遂爱之如其手足。吾所居之里,四面皆海,出入必以舟;亦为山泽之薮,群盗乘以出没,而妃之相之者,纤悉不遗。故其间或宦、或士、或农、或商,或往、或来,有于海上遇危难者,群匍伏号泣呼妃。妃来则有火光从空而下,止于樯,无樯止于舟之背,或其橹柁,众乃起鸣金伐鼓而迎之。须臾舟定,火将往,众又鸣金伐鼓而送之。诸如此类,岭南人在在可据,大与寻常饰说鬼神者不同。”⑥由此可见,由福建传来的妈祖文化已在香

山社会里扎下根了。回顾以上澳门开发前闽人与香山关系的历史,不难说明:福建人开发香山已有久远的历史,他们并不是偶然到达香山所属澳门的。所以,澳门开发以前,当地早有一个浓厚的闽文化背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闽人成为最早的澳门开发者。

二、漳州人严启盛与澳门的开港

澳门作为一个海港城市,其发展在明代。不过,虽说明代的澳门在葡萄牙人占据之后进入了最繁荣时期,但是,其始创时期在葡萄牙人之前。明中叶的澳门尚是一个荒凉的海港,只有一些东南亚诸国商人与华人进行违禁的私人贸易,后渐渐发展为一个聚落,葡萄牙人闻风而来,逐渐反客为主,成为澳门的实际控制者。那么是谁最早在澳门一带海域进行私人海上贸易的? 这是决定澳门开发的历史性事件。《香山县乡土志》云:“天顺二年(1458 年)七月,海贼严启盛来犯。先是,启盛坐死,囚漳州府。越狱聚徒,下海为盗,敌杀官军。至广东招引蕃舶,驾至邑沙尾外洋。”⑦由此可见,是漳州人严启盛最早在香山水域进行海外贸易。严启盛被明代官方诬为海盗,严格地说,他应是一个海商,而不是海盗。只是由于明政府荒唐的海禁政策,他才成为不遵守海禁的“海盗”。我认为,就现有材料而言,最早开发澳门的应是福建漳州人严启盛。

严启盛于明天顺二年(1458 年) 来到香山海域,当时距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不过28 年,距明政府于正统元年(1436 年)宣布正式罢造下西洋船也不过22 年,所以,严启盛是明代较早进行海上私人贸易的海商之一。是他奠定了香山海域走私贸易的基础,才有了东南亚各国船只在香山水域进行违禁贸易的事实。有了这一前提,才会有葡萄牙人混入东南亚船队进入香山水域进行贸易的机会,最终才有了后来澳门中葡贸易的发展。

由此我们来看被谭先生批评的曹思健老先生撰写的《澳门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记》:“澳门初为渔港,泉漳人莅止懋迁,聚居成落,明成化间创建妈祖阁,与九龙北佛堂门天妃庙、东莞赤湾大庙鼎足,辉映日月。居诸香火滋盛,舶舻密凑,货殖繁增,澳门遂成中西交通枢要。”⑧其文对澳门妈祖阁创建时间有臆测之处,但他认为福建建移民长期开发香山、澳门的历史相应的。现代历史学的发展早已不限于文献资料,而是注重文献、考古、口碑三方的结合与验证。福建人始到澳门是一个传说,但传说在现代人类学家看来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照体系。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传说,那些在某地人群中传说极盛的故事,往往有

可靠的历史可以验证,这已为许多人类学家证实。福建人最早开发澳门的传说流传已久,如果它只是福建旅居澳门客商在清代“发明”出来的,肯定会遭到广东人的批评,然而事实上,直到谭先生之前,还没有人怀疑这一点。

漳州人是福建最早进行走私贸易的商人,其后,这股风渐渐席卷泉州、福州,以故明代福建沿海进行走私贸易的商人极多,形成了明清社会强大的福建海商集团。

三、明清澳门华人社会中的闽人

漳州海商是澳门的最早开发者,他们在东南亚海上的发展,还使他们成为最早与葡萄牙人接触者。我们看到,当葡萄牙人初到中国并骚扰广东失利后,广东实行海禁,于是“, 安南、满剌加诸番舶,有司尽行阻绝,皆往福建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行商,于是利尽归于闽,而广之市井皆萧然也。”⑨他们之所以到漳州海面进行贸易,实际上与漳州人为其导航有相当的关系。此时,葡萄牙人也来到漳州海面进行贸易, 于是,葡萄牙人与漳州海商结下深厚的关系。

明白了漳州海商与澳门及葡萄牙人的关系,我们便可想而知漳州人在葡据澳门时期的地位,他们本是澳门港的最早开发者,又同葡萄牙人之间有深厚的关系,所以,在明代的澳门,漳州人是相当活跃的。在这个基础上,有不少福建及外地商人到澳门经商。明代嘉靖年间的名臣广东人庞尚鹏说澳门:“其通事多漳、泉、宁、绍及东莞、新会人为之, 椎髻环耳, 效番衣服声音。”⑩这篇奏疏是研究澳门史极为著名的一篇文献,其重要性绝不亚于谭先生在妈祖阁新发现的一些石刻。它说明在澳门开港之初,福建的漳州人、泉州人,浙江的宁波人、绍兴人,都在澳门十分活跃,且能用“番语”与葡萄牙人经商。为什么澳门多外地人呢? 这是因为澳门从来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商埠,在该地云集来自四方的商人实在是很正常的。在澳门的商人中,闽人十分活跃。在福建方志内, 我们可以看到福建商人在澳经商的例子:福清县施作岐之父,在澳门经商数十年不归,最后“在粤亡其赀,死于澳中。”《澳门记略》记述妈祖阁前的洋船石:“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祀天妃,名其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这也说明福建大船常往来于八闽与澳门之间。有名的福建南安人郑芝龙,早年就是在澳门给葡萄牙人作翻译的。由于澳门闽商有语言之利,在从事中葡中介贸易时大占优势,因而,明代澳门有不少成功的福建商人。据荷兰人著的《巴达维亚城日志》,1640 年,因澳门贸易异常不振,郑芝龙乃将在广东澳门之织工150 家族召回安海城外,使就所业。可见当时寓居澳门的闽人不少。这些都表明:在葡萄牙人租借澳门之后,闽人在澳门的事业更有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闽商集团。

清代澳门仍是中外贸易的一个焦点,闽商与水手到澳门的数量不少。据外人统计,1831 年澳门停泊的船中,“来自福建厦门者八十艘、来自福建漳州府者一百五十艘。”澳门到福建有一二千里的水路,在二地间航行的船舶至少在中型以上,所以,每艘船上的福建水手与商人应有数十人至上百人。由此可见,当时每年由福建到澳门的商人水手会有数千人至上万人。虽说他们不是常住人口,也不会同时抵达,但只要有成百上千闽人同时在澳门出现,便会对只有数千常住华人的澳门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他们中间会有些人移民澳门。澳门有一区域名望厦,当地有一传说:望厦或称旺厦,其村名是福建移民起的。由于他们大多从厦门航抵澳门定居,怀乡之情油然而生,故称定居之村为望厦这一传说未必确切,但它确实表明当地福建移民众多。

清代澳门多闽商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后期。道光二十七年,在澳门的泉州商人重修妈祖阁,立下了《香山濠镜澳妈祖阁温陵泉敬堂碑记》,该碑至今仍保留于妈阁庙后堂。碑文的后记里录了155 位捐献者名单,他们全是泉州所辖诸县人。据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澳门闽商谢家梧,祖籍漳州诏安,后成为广东十三行的行商之一;这些行商的财富,多者达数千万元,少亦有数百万元,谢家梧名列其中,可见也是当时全国可数的华人巨富之一。关于闽商在澳门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澳门庙宇的建设作为参考系数。去过澳门的人都知道:澳门最大的三座华人庙宇是:观音堂、莲峰庙、妈祖阁,其中观音堂与妈祖阁都是福建人所建。这一事实反映了明清之际澳门闽商的财力冠于华人社会。

此外,明清香山县官场多闽籍官员。明代的香山县官吏中,有43 人为闽籍, 清朝在嘉庆以前亦有8 位,主要分布于顺治、康熙年间。香山官场多闽人,这无疑加强了闽人在香山县的社会地位。在鸦片战争前,澳门尚属于广东地方官管辖,香山政坛多闽人,对闽人与葡萄牙人打交道也是有利的。在更高一级的官员中,也有不少人为闽籍,例如禁毒闻名于世的林则徐,曾任雷琼兵备道的黄宗汉等,他们大多到过澳门,对保护在异乡的闽人是起了作用的。

四、闽人与澳门妈祖庙的建立

从上述对闽人在澳门社会影响的分析可以知道:明清时期的闽人在澳门社会里是有相当地位的,所以,有关闽人始建澳门妈祖阁的传说决非空穴来风。我们承认:由于澳门华文文化一向欠发达,所以对这些妈祖庙的建立时间、创建人、传播渊源等问题,缺乏详细记载,给这方面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澳门学者在这方面有过误导与失误,在这种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人们曾认为弘仁殿是明弘光年间的建筑,其理由是传说弘仁殿曾有一块明末弘光年间的匾额;由此上推,人们又有个误解:妈祖阁不可能始建于明末,而明代年号内有“弘”字的,是明孝宗时的弘治,于是,人们以此为依据,将妈祖阁的创建定于弘治元年,并将弘治前的成化年间括入。据说,这就是曹思健先生将妈祖阁定为成化、弘治间的原因。现在看来,曹先生对澳门首先由漳泉人开发这一点的定位是对的,但其对妈祖阁始建年代的推测则是错的。谭世宝先生近来在妈祖阁的“弘仁殿”神龛两侧发现:“道光戊子年仲夏立吉日,沐恩郑树德堂敬立”的石刻,说明弘仁殿现有建筑肯定立于道光年间,所谓弘光年间的匾额肯定是误会。这是谭先生在《澳门妈祖阁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一文中的贡献。

其次,谭先生在妈祖阁的“神山第一”殿的神龛后石壁顶上,发现了“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建”的石刻,参照“神山第一”亭横梁上的石刻:“明万历乙巳年德字街众商建”,说明官方有参与妈祖阁的建设。如果谭先生的论点仅仅停在这一点上,那么大家都会认为谭先生的观点是完美的。但他忽略了明代澳门存在大量的福建商人,他认为“在明末清初澳门街众店铺的商人,主要是广东商人和外国人,而非福建人。这点在《澳门记略》也有记载,可以作为旁证。”因而闽人建妈祖庙的传说,在谭先生看来始出于清道光年间的石刻,并说新石刻的发现“足以证明后起而流行的把建庙者说成是福建舶商的传说是错误的。”由此看来,谭先生虽然发现了新石刻,却忽略了旧文献。谭先生似乎没有看过庞尚鹏的奏疏,所以,他在论及明代澳门商人成份时,不用明代广东人庞尚鹏的奏疏,而用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澳门记略》一书。且不说《澳门记略》一书是后出的,而且《 澳门记略》一书对澳门多福建商人的记载明明白白:“其商侩、传译、买办诸杂色人多闽产,若工匠、若贩夫、店户,则多粤人。”可见,当时福建在澳门的商人数量可观,而且居于社会的上层。这与明代庞尚鹏的奏疏相互映证,可知澳门多福建商人是晚明一直到清代的特点。由此可知,谭先生否定明末清初澳门多福建商人,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神山第一”亭内有关李凤的碑刻,肯定不会得出妈祖阁不是闽商所建的结论。我们在上一节的论述表明:明清时期闽商在澳门是非常活跃的,实际上他们控制了澳门的主要商业。因此,万历时妈祖阁的建设,既然是如同石刻所表明的是“德字街众商建”,其中肯定是以闽商为主体的。有关李凤的石刻的新发现,并不能否定这一点,它仅表明明代澳门妈祖阁也是官府的一个据点,而且官府与商人的关系密切。

其实,有关妈祖庙的产权很能说明问题。妈祖阁今属澳门漳泉潮三州理事会所有。从其名称即可看出:漳州人在三州理事会里起了重要作用。从方位来看,漳州位于泉、潮二州中间,若按地理顺序来排名,理应是“泉漳潮”或“潮漳泉”,既然漳州反常地被突出于三州之前,显然表明他们在三州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从妈祖阁所藏碑文而论,在历次对妈祖阁的捐献里,也一直是漳州人最多。民国时期,广东梁嘉彬教授在澳门妈阁庙见到一块立于嘉庆末的《重修妈祖阁碑记》(与赵允菁所撰碑不同,今已失) ,其中有广州十三行巨商为澳门妈阁庙捐献之碑,上款:“谢东裕(原籍福建龙溪) 行捐银肆佰壹拾员、伍诏光(原籍福建泉州安海) 堂捐银贰佰壹拾员、卢胜余堂捐银贰佰壹拾员、潘同孚(原籍漳州龙溪,后迁泉州同安) 行捐银贰佰壹拾员”,其中漳州籍商人起了主要作用。再以道光二十七年前后的重建来说,据黄宗汉《香山濠镜澳妈祖阁温陵泉敬堂碑记》云:泉州人在这次捐款中共出资1276 元、1044 两,折合2767 元,然而,该碑文中提到以漳州人为主的漳兴堂,有一次为妈祖庙捐银4910元。可见,当地漳州商人集团的财力更胜于泉州人。总之,从产权来看,妈祖阁首先应当属于福建漳州人,然后是泉州人与潮州人。

再次,我们必须指出一点:有关李凤碑铭的发现,仅说明了澳门现存妈祖庙建筑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以后建设的,并不能证明此前当地有否妈祖庙宇。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在民间有影响的庙宇建筑总是从简陋发展到繁复、壮丽,澳门现存“神山第一”与“弘仁殿”这二座建筑,都是全石结构,已是成熟的建筑。就一般规律而言,此前应有砖木结构的妈祖庙。此外,葡萄牙方面的材料表明:早在葡萄牙人来到澳门之前,此地即有妈祖庙存在,所以,葡萄牙人称澳门为“阿妈港”,“Amaqua、Amacuao 、Machoam、Maquao 等等, ……后来这一地名在葡文中简化为Macau , 在英文中写作Macao ,”如果澳门妈祖阁是像谭先生所说那样建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 ,那是在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 年)后的51 年,这显然不是葡萄牙人始进澳门所见的妈祖庙。合理的解释是:在后来被称为妈祖阁的地方,原有一座较简陋的妈祖庙,是前来贸易的漳泉等地商人活动的场所。迨至万历三十三年,当地的福建商人与寓居澳门的各地商人联合起来,在官府的支持下,建造了新的妈祖庙,这就是我们现知的妈祖阁。据此,我们认为:应当用考古的方式对妈祖阁地盘进行挖掘,只有对其遗物进行严格的分析,才能辨别澳门妈祖阁的始建年代。目前单凭现存庙宇上的碑铭,是无法说明妈祖阁始创于何时的。

从现有文献与碑铭材料看,我推测澳门妈祖阁应是在明天顺年间来到香山海域经商的第一批漳州人建造的,也就是说:是由严启盛及其部下建造的。当时参预航海的福建人都以妈祖为第一保护神,他们长期在香山海域经商,必须建妈祖庙以保护其航海。由于他们进行的是必须避开官府的私人海上贸易,所以,他们选择的必是远离官府而又适于航海的港口作为根据地,而在香山的海域,符合以上条件的,当然是以濠镜澳——即今日的澳门为最。而澳门的港区被澳门半岛拦在内侧,如果在半岛伸入大海的地岬顶尖上修一妈祖庙,不仅有奉香火的作用,而且还有指示航道的作用,这一地点正是现在妈祖阁所在的位置。

就此而论,澳门妈祖阁应建于漳州人到达澳门之初, 即: 明代天顺二年( 1458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var __$nodeid=152643;var __$contentid=12918073;var __$title='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渊源';var __$AuthorPh='徐晓望';var __$Editor='方万林';var __$Liability='方万林';var __$pubtime='2013-11-06 15: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