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部门动态 > 城厢区文明成果图片展播 > 正文

城厢区:城市改造,只为更宜居

2013-12-25 20: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环境优美的龙桥社区街景

“以前的房子就是这样,只有一层楼,上面用瓦片,树也都乱栽,现在确实变化很大。以前我们这个石顶,杂草丛生,没有车道,也没有公路,自行车都得扛出去。路上又很脏,猪粪、鸡屎也很多。”昨日,说起龙桥社区的变化,居民方大壬感慨万千,还边拿出老照片边比照着说,“如今住上了面积15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光线好、出入方便,小区还有绿地,真是天壤之别呀!”

龙桥社区的前身为龙桥村。从前,多数居民散住在半山腰、山脚,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的,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果树,收益也不是很好,许多果农不得不到外地打工谋生。上世纪90年代,随着荔城大道的开通和北拓,该社区开始旧村改造,在石顶自然村兴建别墅小区。之后,东圳路开通,延寿山庄建成……原龙桥村仿佛一下子挣脱了被贫困束缚的缰绳,大步踏上小康路。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搬迁到该社区后,龙桥更是迎来了快步发展的崭新景象:投资1200万元的市第二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投资亿元,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餐饮、旅游于一体的天马山休闲生态公园,目前已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让往日的农民在家门口享受逛公园的快乐;西山片区改造不仅改善了群众的人居环境,而且吸引三迪大酒店等第三产业项目的落户;龙桥直街片区改造、荣华嘉园等房地产开发,东圳西路及周边汇聚了10多家酒店,以及规划建设的商业步行街、五星级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崛起了一个全新的商贸圈。短短几年时间,龙桥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集聚了人气、商机,一个“城中村”逐渐消失,一个新社区正在崛起。

而对于“村变城”充满美好愿景的,还有霞林街道下黄村的林国栋。站在水光潋滟的木兰溪畔,作为村里老协会的负责人,他对养育自己70多年的土地的未来充满期待。

“10多年前,木兰溪城厢段尚未开发建设时,下黄村是纯粹的农村,尽管守着莆田的母亲河,但由于途经村头的是海水、淡水混合区,村民极少‘靠水吃水’,经济收入很有限,木兰溪还成了村民外出交通的瓶颈。每年的汛期更是让群众揪心,特别是1999年的第14号台风,村里被淹超过2米,几乎所有的土木结构房屋全部倒塌,我们村遭受了严重损失。”

林国栋介绍,如今,随着“一溪两岸”的开发建设,正荣·财富中心、联创国际等6个大项目在村里落户。在近10年的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和刚刚红火的“一溪两岸”开发中,下黄村群众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前,群众总是希望“有天有地”安置,入住后总是破坏绿化带,现在他们更接受高层小区的居住环境,对路灯、景观等城市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重视保护身边这条溪流,这表明“溪边人”正逐渐从农民向市民转变,观念更新、素质提升,发展前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守着母亲河,我们终于尝到了甜头,相信今后的生活将更美。”林国栋乐呵呵地说。

从破旧的“城中村”到新社区,毗邻而起的高楼见证了城厢旧城区、“城中村”、“园中村”改造的实质,即为群众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生活环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