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2014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 > 正文

水城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追寻大运河的苏州源

2014-08-08 12:34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任编辑:余瑧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嘉应会馆 各地的会馆记录着随河而来的八方商贾在苏的活跃

中国江苏网6月23日讯 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神魔大战啊。挑战的共工,在颛顼大军的重围中东奔西突,身边只剩一十三骑。眼前,不周之山高耸入云,直接挡住了去路。愤怒与绝望中,共工一声巨吼,摆头就向这擎天之柱撞去。一时间,山崩地裂、日月无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如此玄幻的情节,当然只是古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想象。西高东低,确是对中国地形地貌大势的高度概括。顺其地势,长江、黄河……中国的自然河流大都由西向东奔腾入海。

然而,千百年间人们并不甘于听任大自然的摆布,硬是由南而北开凿出了这贯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打通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文明圈之间的水上通道。世界上开凿时间最长、流程最长……都是有关中国大运河的关键词。

苏州,不只是大运河边一座普通的城市。

追溯到的是中国大运河乃至中国运河史的渊薮,所有的线索直指公元前500多年的吴中大地;商会、驿站、税关、集市、仓储,运河沿岸种种遗存,无不在诉说着当年大运河繁忙的舟楫往来给苏州经济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水乡密布的水网,将运河文化得以更广泛地播撒开去,从而也让苏州成为此次申报涉及的运河沿岸的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整体纳入的城市;时至今日,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仍有一半的货运量通过水运实现……

就像诉说大运河的历史永远无法绕开苏州一样,大运河也是水城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如今的觅渡桥已是一座车来车往的现代化公路桥。站在桥头北望,元大德年间民间捐建的那座单孔石拱老桥仍在。桥下,河水静静流淌,让人很难想象昔日这一“接吴江达临安苏州东南要津”舟来舟往的繁忙;前方,古城墙的门楼依稀可辨。

千百年来,大运河就这样通过密如蛛网的水道,与古城纠结在一起。尽管,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已经不再通过古城。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与无锡接壤的望亭五七桥,南接与浙江嘉兴交界的油车墩,全长96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4.5%。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