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阳蔡襄网> 文献研究 > 正文 |
一 我的老家在梧塘镇枫林村,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成长时光,其中的丰富内容与意味足可写就一部书稿。红砖红瓦红砖厝、七间厢房樑木雕刻花、纪念兴建古堰工程世惠祠、有“牵丝如缕玉簪横”美称的枫林百年手工线面、粘度适中精美的兴化传统名品米糕、印有“福”“寿”字样蕉叶飘香红团......往事历历,温情脉脉。除夕临近,这些家乡的物象都载满家的味道,涌上了心头。枫林,我的家乡,灶膛火苗舔着黑鼎底,炊烟夹杂饭菜喷薄欲出的香味,集体做豆腐豆浆煮出的一股浓浓的令人心旌荡漾的清香,遥闻深巷犬吠的一种原生态......这些乡村记忆组成了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 2014年除旧迎新时节仍觉察不到一丝冷意,似乎有暖冬的感觉。田野里干燥的土壤裸露着,木薯光秃着枝桠在风中静默着,房前屋后无花果树叶子掉光,枝干显得颓废,毫无生机......然而,正月初五“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一到,没多久,莆田第一场春雨接踵而至,冷意乍起,期盼已久真正“年味”终于弥漫开来。潜藏的春意开始突破冬日重重的禁锢,为的是与春天的阳光作个亲密接触,束缚着的渴望终于释放出来了。“春雨贵如油”,一阵春雨下来,家乡的美丽画卷层次分明,渐次舒展开来——山坡上油菜花铺出一块块彩绸,引得蜂围蝶阵,房前屋后的芥菜、芥蓝似乎不甘示弱,抽穗开出一串串金黄、洁白的小花,田垄上散落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探出一个个小脑袋,似乎也跟着争奇斗艳;水沟里滋长着野芋,肥硕绿叶直逼你的眼;枯干的木薯、颓废的无花果树等等开始有了生机,粗枝末端微微冒出绿芽;远处的青山呈现出青绿,补上浓重的一笔,仿佛一幅醉人写意画...... 行走在故乡的春天,漫步于充满绿意的田野,脚步开始变得轻快,内心变得温暖如春。俯身贴近大地,似乎听到了小草律动的节拍,小溪开始潺流,嫩柳生机萌动,已有枝芽泛出新绿,米粒大小,羞答答的。百鸟啁啾,莺歌燕舞,自然界仿佛也深谙人类的喜庆节日,也来凑这一份热闹,轻轻一挥手,仿佛便能触及万物生命的灵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裹挟着酽酽的芬芳,柔软的清透弥漫了我的整个心田。春风抚过杨柳,和煦的阳光投射到乡村每一个角落......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传递着春天的讯息。站在山坡上极目四望,心潮澎湃,我热爱这片土地,即便是在他乡的日日夜夜,常常忍不住朝家乡方向眺望,几回回梦里都是家乡美丽的轮廓。如今依偎在家乡温暖的怀抱,内心深处诉说着平日里对家乡的思念。春节到,回家了,圆梦了,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正可谓“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留下的是心灵的一片释然。 三 枫林村旧称梅岭林外,既是侨村,又是革命老区村,连绵起伏的萩芦山脉是天然屏障。这里风光旖旎,钟灵毓秀,重教兴学,民风淳朴。枫林村乃莆田北洋平原通往山区、永泰的物资集散地,林外是平原连接山区的唯一交通枢纽,民国时期中共地下革命组织曾在这里如火如荼开展过活动。古堰太平陂左干渠(萩芦溪支流)称得上家乡的母亲河,自西向东奔流,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省级文物世惠祠座落于风景优美、古榕参天的凤岭山麓,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乃为纪念北宋庆历年间端明殿大学士蔡襄等兴建古堰工程而建,世惠祠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至今保持着清建筑风格,大部分构件为原构,文物价值高,弥足珍贵。不仅如此,枫林村还是传统手工线面加工专业村,清末产业隆兴,有百年历史,早期兴化传统名品林外“米糕”也产自枫林村,生产历史颇为悠久。 蔡襄为莆田水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说到枫林村世惠祠,不得不提及蔡襄公。蔡襄,宋朝“庆历名臣”,一代廉吏,37载坎坷官宦生涯,后世评价极高,“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据史料记载,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县枫亭赤湖蕉溪(九社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最高职务)、端明殿学士(相当于现在职称)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且学识渊博,集政治家、文学家、园艺家、桥梁专家、书法家于一身。史料记载,蔡襄返乡途中视察闽中,没有摆官架子,而是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当他获悉兴化军莆田县大户勾结官府占领五塘为田,严重影响莆田沿海1000余顷田地灌溉,威胁8000余家百姓生计时,非常气愤,立即呈报朝廷。这里的五塘,指的是莆田北洋平原田地。在木兰陂未修筑前,靠“胜寿、西冲、太和、屯前、东塘”等五处陂塘灌溉。蔡襄这一奏疏得到仁宗皇帝批准,诏令地方官恢复原来的五所陂塘。此消息传开后,原来被损害的农民纷纷奔走相告,顿时兴化平原上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蔡襄的恩德,自发在塘畔立碑纪念。蔡襄不仅复修五塘,还一鼓作气在莆田复修慈寿陡门、南安陂和太和陂(太平陂),使莆田平原的水利得到较好的改善。太和陂(太平陂)位于今涵江区萩芦镇,能灌溉兴教、延寿二里田地700顷。祥符年间被当地豪民侵占为田,后因长年失修,沿岸农民用水困难,重修后,当地农民水利得到了解决。 蔡襄还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古今中外,论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洛阳桥),它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它的建成,是蔡襄的一大贡献,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襄与大桥建设者们一起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于动摇桥墩两侧基础,此种做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在泉州,蔡襄关心民瘼,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因蔡襄对泉州水利建设的巨大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蔡襄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十六日,享年56岁。时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光阴飞逝109年,其曾孙蔡洸事亲至孝,为曾祖父蔡襄逝时朝廷并无赐谥号,由他奏请于朝,赐蔡襄为“忠惠”,寓意“忠之实曰廉,公方正;惠之实曰遗,爱在民。”为蔡襄芳名立下了风范,彪炳千秋,享誉古今,昭示后人,教仰先贤。伟哉!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近千年来,万安桥经“风摧雨剥,潮荡浪击,屡修屡坏,屡坏屡修”。据统计,历朝有26次整修,其中较大有18次,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93年,国家文物局拨巨资700万元,进行全面复修,把20世纪30年代在古桥上建起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面改观,恢复900年前的古石桥壮观风貌,作为珍贵遗产,让后人赡观研究。万安桥称为“海内第一桥”,列居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第三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沦桑几经变换,朝代几度鼎革,人海几回轮转,万安桥仍似长虹,傲然屹立于波涛滚滚的闽海之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万安桥最引人注目的是千百年来人们交口称赞的“三绝”:一为工程艰巨浩大;二为《万安桥记》简洁。全文精简凝炼,抑扬铿锵,不赘一词,不脱一意,体现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三为碑文书法艺术精湛。壮哉! 三司使是大宋国家理财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是蔡襄一生中担任的最高公职。史料记载,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被正式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三司是北宋前期总理财政及工务的机构(相当于现在国家副总理),总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财权,盐铁管理兵、胄、税、盐、茶、铁等,度支管理赏、钱、粮、运、骑等,户部管理上供、修造、收支、发放等。蔡襄是在宋王朝财政将要出现危机、朝廷财政制度非常混乱的情形下担任三司使的,可谓“受任于困顿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勤心理财,对不合理的开支一一加于剔除,撰写《天下财用总要》进呈。在蔡襄的精心管理下,三司为宋王朝积储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蔡襄不仅善于理财,还殚精竭虑开发财源。他一心致力推行改革派兴农利民的各项策略,以官助民办的形式,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其在三司使政绩获得仁宗皇帝的高度赞赏。 ...... 四 900多年光阴飞逝而去。2006年8月,枫林世惠祠东侧边鳌塘天后宫落成,新宫分灵自湄洲祖庙,金碧辉煌,妈祖广场矗立高3.23米(含底座)妈祖石像,妈祖石像神态安详,朝大海的方向极目远眺。纵贯福建省南北大动脉的向莆铁路和涵港大道穿越枫林境内,向莆铁路于2013年9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从尖山寨隧道穿过,高架桥鳞次栉比,子弹头动车自隧道口喷涌而出,自西北向东南飞奔而去,直抵莆田火车站与福厦铁路交汇,向莆铁路莆田特大桥全长16.99公里,乃向莆铁路福建段最长的桥,成为枫林村一个新制高点、标志性景观。 马年春节,游子归来,古厝不寂寞了。厝外春寒料峭,厝内集体围炉其乐融融。就让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内心深处用莆仙方言这一母语诉说着内心的悲伤和欢乐。枫林,我的家乡!在你的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沿着熟悉路径归家的孩童,你是我永远的乡愁! 腊月底归家的一幕幕又重现眼前:村十字路口,母亲头上插着香柏,腰系围裙,焦急地等待,望眼欲穿,看见我终于回来了,笑容满面地迎了上去,身后跟着一条土狗,摇着尾巴。进村了,乡亲老远就打招呼,嘘寒问暖,其言朴素,其情真切。族里妇女们在古厝集体做着豆腐,刚出锅豆浆的一股天然清香老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晚饭时间到了,母亲做的农家菜真香,自己栽种花生压榨花生油,自家栽种各种时令蔬菜,自己制作手工线面,夸奖母亲饭菜的那一刻,母亲脸上凝成一朵花。晚饭刚扒一半,屋后天后宫莆仙戏开演了,一阵锣鼓咚锵,出将入相,粉墨登场。而西侧妈祖广场上则灯光闪烁,舞者舞步翩跹,现代舞曲舞出时代的节拍。夜深了,倦鸟归巢了,关上古厝大门,只听一声脆响,木门闩插上,并自动带上门保险。翌日清晨,古井边热闹了,听到了久违的潺潺流水声,浣衣妇女接龙浣洗衣物。清晨,这里是麻雀的天堂,古厝屋檐下缝隙成为麻雀的新家。三伯栽种的花卉匍匐满地,紫色小花已然凋谢,结出饱满的黑籽。土埕上丝瓜枯藤网状杂陈着,上挂风干大丝瓜,留做瓜种用的,那是他新一年的希望。厅子内,母亲忙着在篦、面食上粘贴喜庆福字剪纸,“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情岁月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母亲说,以前她一个人可以挑200斤的担,现在只能挑几十斤的了。“岁月改变了容颜,也记录下我们的成长。”我心里感叹道。 五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对故土的特别眷恋,这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尤其是一个人独处时,或是看到身边的人在跟他们家里人热情地交流时,乡愁会油然而生。愁,是回家的盼望,是离家的泪花。乡愁啊,是心底流淌的温暖,突然不经意间,温暖的泪花已在眼角闪烁。 枫林,我的家乡!那些勤劳的村民在家乡的黑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希望,年年如是,浓郁的乡情让人充满不舍与感动,年终岁末,就连炊烟也显得那样温顺,像一个含情脉脉的女子。家乡有我的一份牵挂,有我的一种怀念,家乡的亲和力如同磁铁般吸引着我。连绵春雨再次打湿了我的目光,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这里是我心灵的归宿、心灵的家园。走过许多地方,内心感到最美丽的春天还是在家乡!春节过后,游子离开家乡,再次踏上他乡的旅途,内心涌动着一股炽热的情感。母亲送我到村口,家里那只土狗跟在身后四处张望着,犹如归家时一般。我的根在这里,我这片叶子无论飘到哪里,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根的方向,回眸间,家在灯火阑珊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远处笛声吹奏的是李叔同填词的经典名曲《送别》,其意境高远曲调淡雅,催得我几度泪如雨下。百年古厝砖埕色泽依然鲜艳,檐下雀替等雕工十分精美,展现先辈几辈人下南洋艰辛奋斗的历程。心倦了,回到家乡看看,然后怀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再次启程。 哦,枫林,我的家乡!你是我宁静的港湾!心灵栖息的家园,让我魂牵梦绕。你是我生命之源!哺育了我,为我着上了文化底色。你是我心灵的原乡!生养我的地方,我愿为你高声歌唱!啊,美丽的家乡,游子的梦境,离人的挂牵! (蔡建财\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