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率部奔赴抗日前线,转战各地,屡立战功。1941年5月,在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魂归故里,家乡为他修建忠烈祠供奉纪念。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度探访,还原这位牺牲时年仅37岁、祖籍我市常太镇英烈可歌可泣的历程—— 图①:陈文杞遗像。 9月25日,本报刊发《抗日英雄张元豹传奇》一文,首次全景还原了这名莆田籍英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希望本报能够寻访报道另一位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莆田人陈文杞事迹。恰在此时,一封来自上海的书信为寻找陈文杞的亲属故旧,提供了重要信息。 写这封信的是上海一名84岁高龄的退休老教师吴鸿荣,他祖籍城厢区常太镇。他在信中说,看到同乡陈文杞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感到十分高兴。他记得自己在常太读小学的时候,陈文杞为抗战牺牲后,当时许多群众以列队的形式,高举陈文杞遗像,回到枫叶塘乡岐尾村,他也跟在队伍中,至今难以忘怀。 吴鸿荣所说的“枫叶塘乡岐尾村”今在何处?记者走访了市民政局、市移民局、常太镇政府,多方消息证实枫叶塘乡就是现在的常太镇,而岐尾村在1958年建设东圳水库时,全村村民都移民了,相当一部分人移到现在的常太镇东青村。 9月25日,记者一大早赶往东青村,几经找寻,终于找到陈文杞的后人、现年64岁的陈海华,他正在看有关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得知来意,他说,自己就是陈文杞的长孙。父亲叫陈世龙,是陈文杞投身革命前与妻子陈阿三所生的,现已过世18年。为证明自己所言属实,陈海华请来现年76岁的东青村原党支部书记陈玉楷作证。 陈玉楷翻出一本在1958年由原莆田县公安局修订的枫叶塘乡岐尾村户口簿,上面记载了陈文杞的生卒年月及相关信息。他说,他从父辈那得知,陈阿三和陈文杞婚后生有一子,便是陈海华的父亲陈世龙,陈文杞参加革命后,陈阿三就留在村中直到过世。 图②:陈文杞的孙子陈海华展示遗属纪念证。 陈海华说:“儿时听长辈讲,爷爷陈文杞小时就读于城内培元小学(今荔城区梅峰小学),后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投笔从戎,参加了南下的革命青年队伍,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是第五期学员。后来又参加了北伐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率部到前线作战,在1941年被任命为陆军第27师少将参谋长,最终牺牲于中条山战役。老一辈说,当时日军为攻下中条山根据地,动用了毒气弹,使周边的水都不能饮用。爷爷后来在日军的轰炸中中弹牺牲。1945年,爷爷的遗像送回家乡。当时政府在岐尾村修建了忠烈祠,不过后来为支援建设东圳水库,忠烈祠已淹没在水库中了。” 修建忠烈祠一事得到该村村民的印证。今年81岁的东青村村民、原岐尾村移民王鸿恩说,如今村里上了80岁的老人基本上都参加了1945年村里为陈文杞修建忠烈祠的活动。他当时才12岁,记得非常清楚,全村人列队迎接陈文杞的遗像归乡入忠烈祠。 陈玉楷说,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亲笔为陈文杞题挽联:“陈文杞将军为国捐躯断吾右臂,中条山血战牺牲军魂流传千古。” 陈海华家中原来保存有爷爷的照片、书信等,在“文革”中全部毁坏。如今,家里只有一张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由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市海外联谊会和黄埔军校莆田同学会联合赠送的一张纪念证,以及一本《八年抗战》书籍和1997年制作的《莆田市黄埔同学通讯录》。这张红色纪念证上面写有“精诚团结,陈文杞遗属留念”等字样。 陈海华说,爷爷的遗骨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他希望村里能为他爷爷立碑,以纪念其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让后人记住莆田历史上这位英雄。 东青村党支部书记林世训表示,村里愿意为给这位民族英雄修建纪念馆,并将它建设成一个爱国教育基地。 在荔城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记者获悉,在上世纪9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莆田县志》里,有着关于陈文杞的介绍。书中记载,陈文杞生于1904年,牺牲于1941年。1925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进工兵科学习受训。但由于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次年他就中断学业,在军校教育长邓演达先生率领下加入北伐军,被分配到陆军第22师,编进工兵营第三连。北伐军攻占武昌后,陈文杞就地继续军校学习。1927年,陈文杞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后,又返回北伐军,在南京任第二十二师少尉排长。不久,便参加龙潭战役,一举击溃北洋军阀孙传芳之部,因英勇奋战而立功。1929年,其所在的部队改编为陆军第一师第一旅,他先后任该师第一旅第一团连长、营长、大队长、团长和中校参谋主任等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陈文杞随第一师参加抗日战争,转战各地,屡立战功。1941年,陈文杞被上级选拔派送到陆军大学深造。当时,日军大举向豫、晋、陕边界的中条山进犯,他毅然要求重返前线,领兵奔赴黄河防线,守卫中条山,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不久晋升为少将。1941年5月,日军又大举向中条山进犯,陈文杞率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中弹阵亡,终年37岁。陈文杞捐躯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颁令褒扬,并在其家乡城厢忠烈祠内立木主牌以示纪念。 9月26日上午,记者在荔城区拱辰街道西洙村,找到了黄埔军校莆田同学会会长吴维华。现年86岁的吴维华是黄埔军校第23期学员,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篇原载于《莆田文史资料·第一辑》的文章——《陈文杞传略》,该文由陈文杞黄埔军校五期的莆田籍同学黄铁雄撰写。文中,作者回顾了他与陈文杞从集美师范到黄埔五期,再到参加北伐、抗战的往事,所述往事均和《莆田县志》所载相符。传略最后写道:“抗战胜利后,我听他的副官说,陈文杞阵亡后,他的尸首由勤务兵就地埋葬。” 吴维华家中的墙上至今挂着黄埔军校校友的照片,他说,陈文杞抗日的英雄事迹得到国家的承认。对这一英雄抗战事迹的追寻,更让后人勿忘国耻,正视历史! 得知陈文杞的后人已经找到,在上海的吴鸿荣昨日在电话里激动地说,9月30日就是中国首次设立的烈士纪念日,此刻展现抗日英烈的革命事迹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对英烈们的最好纪念! (湄洲日报 吴伟锋 见习记者 郑已东 文/图)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