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美丽莆田 > 正文

千年古堰 文脉传承——探访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

2014-10-22 10: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们为了纪念钱四娘的功绩,建设了钱妃庙。

木兰溪中三次选址

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距出海口26公里,是最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工程建成于公元1083年(北宋),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工程初建经历了坎坷的历程,历经三次选址,最终才定在木兰山下。

主干流长105公里的木兰溪是闽中最大的河流,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陂水利志》中记载,受海潮顶托影响,古时木兰溪溪水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公元1064年,最初由长乐人氏钱四娘捐家资万缗筑陂兴利,由于陂址选在上游出山口,刚建成即被洪水冲毁,钱四娘愤而投水。其同乡林从世继承四娘未竟之事业,又于下游距出海口较近处重建,结果刚建成即被海潮冲垮。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农田水利法》给木兰陂建设带来历史机遇。公元1075年,李宏奉召主持重建,在僧人冯智日的帮助下,经过详细踏勘,将坝址选定在木兰溪出山口下游约1公里处,采用筏型基础,用巨石砌筑成219米长的拦河坝闸,即延续至今的木兰陂。公元1083年,木兰陂终于建成。因陂建在木兰山下,故而得名木兰陂。

木兰陂拥有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3部分,莆田南北洋平原十几万亩农田受益。枢纽工程为陂身,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

“木兰陂灌溉工程对莆田南北洋平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吴俊伟告诉记者,宋代之前,兴化平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河海泥沙在浅海湾交错沉积抬升以及辛勤聪慧的莆阳人民人工围垦形成。木兰陂未建之前,木兰溪下游海水倒灌,咸淡不分。木兰溪常常泛滥成灾,洪水淹没农田庄稼,南北洋平原原是“蒲草丛生、不长禾苗”的沼泽地。木兰陂建成后,其具有的“排、蓄、引、挡、灌”等水利综合功能,拒海水于陂下,使溪海分流,引溪水灌溉农田,莆田南北洋平原成为沃野良田,渐渐变成了鱼米之乡。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是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农田水利法》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湄洲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