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荔城区 > 正文

保护性开发莆田后黄村 打造莆阳文化“大观园”

2014-10-31 16:06  李伟强 马俊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民俗馆偏厅中模拟以前的生活场景

在后黄村里,这样的百年侨居老宅随处可见

东南网10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伟强 马俊杰 文/图)莆田后黄村,距离市区很近,却远离喧嚣。村里随处可见具有莆阳老建筑特色的百年华侨民居,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将一座座民居串联起来,与古树、田野共同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卷,美不胜收。近年来,政府大手笔投入,对后黄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以莆阳文化“大观园”理念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以园林式村庄开发模式,打造休闲体验乡村游。如今的后黄村被称为莆田城市的“后花园”,并将打造成莆田版“曾厝垵”,成为莆田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花香鸟语间处处是景点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后黄村位于莆田三山南麓,独处一隅,周围有农田、果林及山水环绕,与城市建设区相对隔离。这里的建筑既有泉州民居注重外部装饰的特点,又受到福州大宅的影响,形成了三合院院落、起翘屋脊的红砖主厝、砖石间砌等特点。

记者了解到,后黄村是“华侨第一村”,村里保存着众多百年华侨民居,原有的部分现代建筑,因造型和颜色与传统风貌不符,已被拆除改造,如今的后黄村,红砖厝是主打建筑。

记者发现,后黄村处处是景点。村道边有座百年的碉楼,碉楼隔壁就是对外开放的民俗馆;红砖厝门前有个四门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莆田唯一现存完好的四口井;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桃源社,在重新修缮后,也成为旅游景点;前羽毛球世界冠军林水镜故居,也将被改造成华侨创业史展览馆……

老人组了后黄村乐队,时常聚在一块奏上一曲

老人老树下喜看观光农业

后黄村有三老,老宅、老人、老树。除了老宅外,百年老榕树下的老人与小孩,也是另一幅美好的乡村图。村里共有4棵百年老榕,早期榕树下总会聚集着很多村民,他们在树下聊天、说笑,如今陪伴老榕的多为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或者是田间忙活累了来休息的人们。后黄村还是个出了名的“长寿村”,全村约1000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几十个,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乐,龙华书院被改造成荔城区第一个居家养老场所——龙华堂,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下棋作画。采访期间,龙华堂内不断传出阵阵音乐。后黄村大学生村官陈进告诉记者,老人自发组织的民乐队技术好,将参加文艺比赛。

几个在老榕树下纳凉的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坐在榕树下,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后黄村,村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记者了解到,今年,在村集体的支持下,几位村民成立合作社,在村里的几十亩闲置农田上大做文章,主打农业观光体验游。

保护性开发打造莆版“曾厝垵”

2012年,后黄村被列为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首批试点村,城乡一体化带给后黄村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在传承传统DNA的基础上,让老村庄绽放出新活力。村民林玉祥告诉记者,起初村民对后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并不看好,可经过一两年的建设发现,原有的花香鸟语不仅还在,村容村貌也变得更加漂亮,村民的幸福指数骤然提升。

后黄村支书许聪介绍说,后黄很多条件比曾厝垵优越,要发展成“曾厝垵”并不难,甚至会超过曾厝垵。经过一番努力,“古屋、美景、自然、乡情”的空间布局结构即将成形,莆田版曾厝垵指日可待。后黄村将以发展特色郊区农业为主,并与周边的关圣庙、九牧祖祠等景点形成文化旅游区,整合侨乡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让游客节假日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美好的田园风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