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口村内新,建了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后黄村里,像这样的“口袋公园”有很多
莆田城乡一体化改革,已走过两年光阴,一幅描绘“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的画卷,正在莆仙大地上徐徐展开
东南网1月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蔡学伟 陈晋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核心提示 青山绿水、溪堤垒石,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条条绿道贯穿城乡。2012年7月27日,《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复,一场关于城市与农村接轨的探索,就此在莆仙大地上展开。
如今,两年过去了,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入,居住在莆田乡村的老百姓觉得,离“生活城市化”的梦想越来越近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子女教育,更优厚的福利待遇,这些城市的“魅力”,也将一一在农村得到实现。
农村新建社区 配套一应俱全
走在莆田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一栋栋新房次第排开,前方还有一个偌大的广场,新铺的水泥马路横穿村落而过。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条水泥路的小村子。
从2012年开始,涧口村成为莆田市首批“幸福家园”试点村,3000多位村民积极投入到新村的建设中,一共拆除了477栋旧房屋,还复垦了121亩耕地。如今的涧口村,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幸福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在新建小区里一应俱全,涧湖两岸还增设了景观绿化带,“茶余饭后,村民能沿着涧湖散步,大爷大妈还能跳广场舞。”“幸福家园”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说,涧口村就像城里的社区一样,要啥有啥。
华亭镇涧口村,如今已成“幸福家园”
后黄村百年碉楼历尽沧桑,但仍然保存完好
“城里有的东西,我们也都有”
跳出“农门”变成城里人,是几代莆田农村人的梦想。城市的魅力究竟在哪?是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子女教育,更优厚的福利待遇。而城乡一体化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不要一味地向往城市。对于这些,荔城区后黄村的村民则颇有感触。
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古树、田野、古民居交相辉映,称得上是莆田的“后花园”。
记者来到后黄村,发现这里处处是景点。村道边有座百年的碉楼,碉楼隔壁,就是对外开放的民俗馆;红砖厝门前有个四门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已经六百多岁的桃源社,在重新修缮后,也成为旅游景点;前羽毛球世界冠军林水镜曾经住过的房子,则被改造成华侨创业史展览馆。
后黄村有三老,老宅、老人、老树。除了老宅外,百年老榕树下的老人与小孩,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图景。
“城里有的东西,我们也都有。”老陈告诉记者,如今,后黄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吸引了大量来自城市的游客。
已进城的农民 保障“住有所居”
随着城乡一体化逐步推广,对于那些已经离地进城的农民,莆田也能保障他们“住有所居”。
记者从莆田市住建局获悉,《莆田市住房保障城乡均等化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本着“离地进城,同城共权”的原则,同步转移户籍改革措施,莆田正在探索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整治,采取以地换房、以房换房、货币补偿、提供住房保障等措施,循序渐进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自愿退还农村宅基地并进城转移人口的住房安置问题。
事实上,随着莆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进,莆田的住房保障服务已小有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保障性住房申请已不受城乡户籍限制,保障性住房已经从城市逐步延伸至全市范围。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条件,进城的农民也能申请保障房居住。
城乡一体化 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就要求莆田在解决好“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前提下,加快“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在不久前召开的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暨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指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一体化”。
如今,莆田人正朝着这一思路,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城乡一体化改革道路上。第一、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正在莆仙大地全面铺开,第三批试点也正在筹划中。每一次的转变和进展,都带给莆田人民无限的期待和惊喜。
城乡一体化大事记盘点
2012年底
率先在1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首批“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2013年1月
开始在全市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无缝衔接;将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管理。
2013年10月
率先在涧口试点村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两证合一”的发放,保障农民的用益物权。
2013年11月
莆田取镇、片、村相结合的形式,选择了3个试点镇、5个试点片(含14个村)、16个试点村作为第二批“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
2014年5月
仙游县榜头镇坝下、紫泽社区,尝试推进办证业主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达成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协议,实现了农民资源向资产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