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莆商 > 正文

马来西亚华侨:用良心坚守灌溉绿色食品阵地

2015-01-15 16: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农作物秆经粉碎、厌氧发酵成饲料芳香扑鼻

东南网莆田1月15日讯(本网特约记者 蔡建财 通讯员 蔡春贤 文\图)“种植业是良心工程,就得用良心去种,宁愿赔钱也不能丧良心。”这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的肺腑之言,他不辞辛苦跨越大洋来莆田,几番艰辛,他的有机食品梦已然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近日,笔者特地造访了这一位神秘的“使者”。

陈绳枝博士,现年50岁,马来西亚华侨,祖籍福建南安,2011年底追随马来西亚侨领——新加坡建达集团总裁吴建中(祖籍莆田秀屿)来到莆田,投资兴业(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房地产和有机农业)回馈莆田家乡。陈博士,在日本深造16年,专门研究生物学益生菌。2011年底,来到莆田注册成立莆田市必盛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假日酒店的农产品指定采购供应基地,他租下秀屿区笏石镇苏塘村靠山一块115亩土地搞有机农业,该地块属性为红土壤,粘性非常高,不适合种植农作物,陈博士花费一两百万元利用2年时间进行土壤改良,当地村民对陈博士这一做法十分不理解,但是,这片经改良后土地用酵素和益生菌栽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大受消费者欢迎,很多蔬菜瓜果刚出大棚就被慕名前来的村民抢购一空。村民们说,这里产出的番茄等各种瓜果特别清甜,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有机食品的无穷魅力。

“有机菜”,就是用农家肥种出来的、不喷洒农药的蔬菜,也被称做“生态蔬菜”。“有机菜”是国际公认的无污染安全食品,是未来蔬菜种植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发展很快,中国的有机蔬菜种植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机菜”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生产周期长。

在必盛农场,陈博士对笔者说道:“村民夸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现在很多蔬菜瓜果‘变味’了,自己现在一门心思从事绿色食品蔬菜瓜果的种植、研究和生产,讲的是良心,这里生产的蔬菜瓜果不喷洒农药,对人体有害的食品宁愿烂在地里赔钱也不能失去做人的良心。”

据笔者了解,必盛农场有机蔬菜、瓜果多达10种,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和各种应季蔬菜,还有养殖鸡、鸭、鹅、山羊等,全部按绿色食品规程操作。陈博士初来到莆田,人生地不熟,经几多曲折,功夫不负有心人,2年苦心经营后,陈博士的有机农产品开始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信赖,农场经营等方面也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蔬菜瓜果是否有机栽培,村民心里是雪亮的,消费者能鉴别出来最有发言权。“发展有机农产品,好品质是张硬招牌!”陈博士如是说。

两年来,陈博士每天出入各个大棚,细心观察蔬菜瓜果的长势。别人种菜哪有不上化肥、不喷农药的,而对于陈博士来讲,他是第一个反对使用化肥农药的,他力倡使用酵素和益生菌栽种蔬菜瓜果。

有机环保是必盛农场的一大主题亮点。陈博士用的农家肥是将鸡鸭粪便装在桶子里经厌氧发酵而成,而鸡鸭等吃的饲料则是充分利用栽种的有机玉米丢弃的叶秆,经回收粉碎机粉碎过后,再通过厌氧发酵而成,里面含有酵母菌,乳酸菌和光合成菌。笔者一路跟随陈博士参观整个农场,陈博士打开大塑料桶,里面装满经发酵而成的饲料,一股酒精芳香扑鼻而来,显得十分神奇。

现场感受,陈博士所经营的农场是一个完整、循环的产业链条。丢弃玉米叶秆和农作物的副产品回收制成改良土壤的有机材料,鸡鸭所产生的粪便发酵后给蔬菜施肥,鸡鸭养殖场里池塘水是流动的,因为益生菌的缘故,把家禽的排泄物分解无毒化和菌本身产生出来的抗氧化剂使池塘的水不会发臭。蔬菜瓜果虫害预防不用农药,陈博士采用了物理防虫设施和以草治虫的方法。

必盛农场里的鸡鸭由于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饲料,品质超过家养土鸡土鸭。据悉,必盛农场从源头鸡苗到成品鸡都不打抗生素,鸡的食量没有使用添加剂,运用科学的配比把稻谷,玉米,小鱼,海蛎壳等通过机器粉碎后,灌装到特质桶,让其发酵两个月,从而产生乳酸菌等多种益生菌,其原理像古代粮食酿酒一样,鸡吃的食粮品质得到最大的升华,鸡鸭吃的食粮可以闻到阵阵的酒香。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现在,陈博士经营生产的必盛有机食品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谈及农场未来发展, 陈博士信心满满:“自己要把有机农场经营好,让更多百姓认识到有机农产品的好处,享受到有机食品带来的健康。”

陈博士,一位厚道人,他就是这样用良心坚守和灌溉着他那片绿色食品阵地,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执着和良心,增强了陈博士种植绿色食品的信心,同时他也希望下一步更多销售中介介入,让更多的莆田消费者吃上健康绿色食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