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莆田做大岁传统习俗 一段苦难历史一笔宝贵遗产

2015-03-05 10:33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莆田人有正月初一早上吃面的习俗,自从有了做大岁习俗后,初五早上莆田人也必须吃一碗面。

东南网3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做大岁,在热热闹闹的团圆背后,是400多年前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巨大苦难。传承做大岁,就是在祭奠那段苦难的历史。而这段与倭寇抗争的历史,以及抗争中表现出的爱国自强、保卫家乡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

守护这份遗产,我们做得还不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孩子们依旧能从老人家那里知道,做大岁源于抗倭,但所知也仅此而已,对抗倭斗争史和抗倭精神缺乏深入了解和传承。

承载文化遗产的那些抗倭遗迹,就像一颗颗珍珠,依然散落在土地上。戚继光曾经进军的宁海桥、保安桥,大破倭寇的林墩古战场,黄石九十九墩残存的土墩,莆禧古城、白将军祠、大王爷庙等,细数莆田抗倭遗迹,数量多、特色足,可惜没有一条线串起这些“文化珍珠”。今年1月底、2月初举办的首届民族英雄巡游活动,是一场民间自发的“串珠行动”,期待政府部门能够先人一步,将抗倭故事、抗倭遗迹进行整合,成为做大岁背后的厚重底蕴。

如何发掘和传承好当地文化遗产,考验着今人的眼光和智慧。

如今,一些曾经遭遇倭患、奋起抗击倭寇的地方,纷纷建起了纪念场所。山东青岛即墨的海防博物馆、浙江苍南的抗倭博物馆、泉州石狮的抗倭遗址公园……这些场所承载起了先辈抗倭留下的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缅怀纪念的空间,其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