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消失百年的兴安书院 一片红瓦现身莆田西岩寺

2015-03-27 09:47  黄凌燕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消失百年的兴安书院,其一片红瓦现身市区西岩寺。该瓦片历经风雨却完好无缺,它见证了莆田书院林立、学风浓厚的文献名邦历史。

昨日,记者赶到西岩寺,寺里的宽印法师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包裹,捧出瓦片(如图①)。记者看到,瓦片正面左下方雕刻着“兴安书院”楷书字体,字迹清晰(如图②)。这张瓦片形状与莆仙民间常见的红瓦一样,但“块头”较大,也较厚实,比普通瓦片重。经现场测量,长25.5厘米,宽24厘米,厚1.8厘米。

宽印法师说,几年前,西岩寺后殿翻建。当时,他在拆卸下的砖瓦堆中,挑选可以再利用的建材,无意间发现了这片与众不同的红瓦。意识到这是珍贵的古物,他赶紧再寻找,遗憾的是,刻有“兴安书院”的红瓦仅有一片,这些年他都小心保存着。但他始终不明白,兴安书院的瓦片为何会出现在西岩寺的屋顶 上?

记者从《莆田市教育志》查找到,兴安书院地址在府城西门洞桥头(今城厢区梅峰街),初名明宗书院。明万历年间,分守徐即登倡建,延丰城人李才集诸生讲学,并修明宗书院志,郡人陈经邦作序。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称兴安书院,内附平海卫学,俗称小府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添附莆田县学。到清嘉庆年间,学院办学成绩已名扬海内外,故学院被视为府学院。清光绪年间,书院废为学堂。由此可断,这瓦片应该是清代年间的物件。这座学院培养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名人,如清朝御史江春霖少年时就曾就读于兴安书院。时至今日,兴安书院荡然无存,但其曾为文献名邦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莆田地方史专家黄国华说,城内西岩寺原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别墅。陈经邦耿直敢言,文学成就尤高,重修《大明会典》时任副总裁,后来请求辞职回莆后就隐居在这座西岩别墅。陈经邦去世后,他的孙子陈钟岱居住在此。那时清兵入关,莆田沦陷,他与莆田诸名卿公子响应朱继祚,举兵复明,收复了莆田城。不久,清兵大举反攻,起义失败,朱继祚被捕殉国,陈钟岱毅然削发出家为僧,法号体玄,他把西岩别墅改名为西岩寺,供奉清修。又嘱其妻妾与婢女,欲改嫁的则不留,愿修行的,则在岩下另建一座西隐尼寺。他的妻妾及婢女均不肯离去,在西隐寺事佛终身。陈钟岱九十余岁时,把别墅正式改建为寺,立名“西岩广福寺”,为龟山福清寺城中廨院,供奉无了祖师和月中祖师的塑像,自己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师。这座位于城厢区田尾地段的寺院在黄昏时夕阳返照,千里流丹,万里生辉,风光如画,令人陶醉,故有“西岩晚眺”之称,为莆田旧廿四景之一。至于百年前兴安书院的瓦片缘何会出现在西岩寺的屋顶上,这谜团尚待揭开。(湄洲日报 黄凌燕 文/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