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东南网莆田4月14日报道(本网记者 王龙风)4月14日一大早,莆田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又给8名受救助人员买了车票送他们“离开”莆田,几乎每天救助站都会送走一拨受助者。可让你却想象不到的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居然是“职业跑站”人。 所谓“职业跑站”人,是职业“流浪者”,但他们不去街头,而是在不同城市间的救助站里来回奔走,靠“骗吃骗喝骗钱”度日。因为目前尚无监管法律,这群人便钻了空子,这让救助管理站也很无奈。而这些“职业跑站”人数甚至可以占到莆田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对象总数至少50%以上。 变换不同身份 仙游21岁小伙成“职业跑站”人 4月13日晚,一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来到莆田市救助管理站,称自己流浪至莆田,向救助管理站求助。依照程序,救助管理站要求小伙子拿出户籍证明材料进行登记。小伙子拿出的身份证显示,他叫林某峰,1986年出生,户籍地为四川。当天晚上,林某峰就住进了救助站。 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对小伙子的面庞却很“熟悉”。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业务人员董大姐介绍说,林某峰去年开始就已经许多次“光顾”救助管理站了。仅今年春节过后至今,已来过几次了。从他们联网的系统看,林某峰在其他地方救助站也曾呆过。 董大姐介绍,他们查询过,林某峰实际上是仙游人,实际年龄也才21岁。“他身上有多张身份证,这次他拿的身份证也并不是真的,他们要求林某峰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但是林某峰就是拒绝拿出来。”4月14日上午,林某峰自行离开了救助管理站。 “寻亲不遇、被骗被偷、被骗非法传销……暂时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员等等,都可以寻求救助。”董大姐说,但在实际救助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少“脸熟”的。这些人就是那些“职业跑站”人员。 所谓“跑站”,是一些人员利用救助管理站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帮扶的政策,长期出入救助站,从而获得免费吃住,甚至以此谋生。一些籍贯在甲地的流浪人员,到乙地救助站接受救助后,再到丙地救助站去申请救助,如此往复循环,保障自己“有吃有住”。 “面对这些人,救助站也多感无力,根据救助政策,只要是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一般都会给予救助。”董大姐说。 最多“跑站”704次 索要钱财不成,反投诉救助站 4月14日清早,莆田市救助站送8名受助人员到莆田汽车站,并帮他们买了去福州、泉州等地的车票,看着他们上车后才离开。可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和林某峰一样是“职业跑站”人员。 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业务人员董大姐介绍,这8名受助人员当中,有来自河南的许某、安徽的张某和山东的李某等人,在救助管理联网系统里,他们都早已是“职业跑站”者,年龄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 “我们明知他们是职业跑站的,但是前来求助也不得不帮助。”董大姐说,来自河南的“熟面孔”许某前来求助时,称“自己蹲过监狱,没有老婆家人,不来救助站能去哪里”?救助站也只能照程序“接收”。来自安徽的张某在莆田“流浪”有三四年时间了。在董大姐的印象中,张某一年“光顾”救助管理站的次数就多达二三十次。 “这些职业跑站的,来回变换不同救助站来保障吃住,有的甚至还开口要钱。”莆田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林文瑞向东南网莆田站记者介绍道,此前他们接收了一个求助人员,他们按照程序给予收留救助,可该人员居然主动开口向救助管理站索要回家的“路费”,但遭到了决绝。 可让林文瑞没想到的是,该人员居然在莆田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上投诉救助管理站。林文瑞介绍,他们找出该人员求助的联网信息却吃惊地发现,对方居然已经在全国各地“跑站”次数达到了704次之多。 董大姐介绍,这些“职业跑站”人员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因为“跑站”久了,对国家救助政策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就互相收集提供信息,甚至可能形成一定的分工合作模式。 “我们给他们买车票送他们上车,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趁机赚钱!”林文瑞介绍说,如果直接给“职业跑站”人员钱财, 他们往往不会主动买车票“回家”,相反,救助管理站反而被他们“利用”,成了他们“赚钱”的地方。 “就近买到福州或泉州等地,也是为了预防他们倒卖车票赚钱,而且还得看着他们上车后我们才能离开。”林文瑞说,如果直接给他们买远途的车票,他们甚至往往也不回家,而是把车票倒卖了达到赚钱的目的,这都会导致国家资产的损失。 “职业跑站者在很多救助站骗吃骗喝,不仅没有任何开销,往往还想骗取高额的车票,然后转售他人,离开之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欺骗下一个救助站。”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一名业务人员说。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