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莆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让“雷锋叔叔”每月都不走

2015-04-30 09:05  卞军凯 陈晓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是什么留住了“雷锋叔叔”?

过去“三月来了四月走”,现在整个四月“雷锋叔叔”都在忙碌着,到底是什么留住了他?一方面是建立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学雷锋活动定期化、长期化;另一方面,许多志愿者和义工们已经养成了参加活动做好事的习惯。

去年4月,莆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便约定每月选一个周六作为“志愿者统一行动日”,与团省委组织的“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活动同时进行。一年来,志愿者们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开展环保行动、在十字路口疏导交通、到火车站服务春运乘客……每个月都没有落下,而且是各县区、各乡镇的志愿者们同时开展活动。

与此同时,莆田的民间组织也把定期化、长期化当成了目标。仙游爱心助学组织海绵团就是典型代表。从2013年开始,海绵团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下乡走访日”,深入山区走访贫困生,把学习用品、助学金亲手交到学生手里。据统计,海绵团至今已走访贫困生家庭600多户,发放助学金20多万元。此外,海绵团还开创了以年会义卖为主要形式的定期募捐模式,去年一场义卖获得善款14.9万元,又为今年的学雷锋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定期化,许多志愿者也把学雷锋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绵团志愿者林颖多次下乡走访,山里的孩子见到她,就会立刻围上来喊“姐姐”。有一次,林颖在苦竹小学走访时,被贫困学生的坚强生活所感动,把心情写在了微博上,结果不断被转发,当天就有一名爱心企业家捐款3000元,另一名爱心企业家私信联系林颖,要给全校学生每人捐两套校服。林颖喜出望外,又跑了好几趟学校,为孩子们量身高,全校39名学生穿上了崭新的校服。

为“雷锋叔叔”办个户口

通过志愿服务定期化、长期化,“雷锋叔叔”在莆田已经成了“常住居民”。那么,能为他办个户口、让他扎根于此吗?

答案是肯定的。莆田团市委书记郑松青说,志愿者和义工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如今,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以前组织活动,主要靠各单位安排人员,现在采取社会化动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接受志愿者个人报名,人数反而增加了”。志愿者们这种自发参与的热情,为“雷锋叔叔”落户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时,莆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义工协会、海绵团、莆田吧志愿者协会等多个民间组织相互融合、形成合力,让志愿服务常态化更加稳固。今年春运期间,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火车站、汽车站组织了帮助外来工平安返乡活动,吸引了好几个民间团队参与。“对于民间机构的好典型,我们积极给予表彰。在新的市青少年宫建成后,我们准备设置一个青年组织孵化区,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让他们有一个家。”郑松青说。

为了让“雷锋叔叔”彻底扎根,莆田团市委对今年的学雷锋活动有了更细致的规划。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共青团员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争取做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另一方面,把“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暨“志愿者统一行动日”活动推向深入,在原来每月一次的基础上,增加到每周一次,“让群众感觉到,雷锋时时在身边、永远在身边”。

记者手记>>>

给“雷锋”们一个心灵家园

要打破“雷锋叔叔没户口”的尴尬,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个好办法。不过,在志愿者们有了组织、有了奉献机会之后,还有必要给他们一个心灵家园,让他们对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一种归属感。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虽然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社会如果对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和鼓励,这能让志愿者感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也能吸引后来者源源不断加入。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在为受助对象充分考虑的同时,要站在志愿者的角度设想,如何在内容设计、时间安排、流程把控等方面更加贴近志愿者的心理,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在结束后还有参加下次活动的愿望和期待。

今后,志愿服务将更多依靠社会化动员,需要“雷锋”们自觉、主动地加入。因此,如何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为关键。其实,一个共同建设、相互认同、有归属感的心灵家园,将是对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强有力的召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