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仙游县 > 正文 |
2015-05-30 11:31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A 孩子的想法有时比成人更强大 访谈嘉宾 杨鹏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国首位迪斯尼签约作家,曾3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 孩子也要多读科幻小说、科学书、游戏书…… 问:多年来您一直在提倡保卫孩子的想象力。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答:要培养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从家长的角度,首先要尊重孩子,你要明白你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不比你差,甚至比你更强大——他们更纯洁、更无私、更有爱心、更有创意、更有学习能力、懂的东西比你多得多……你不要因为你比他们个子高、更有力气、更世俗,就不尊重他们的想法——尤其是在你听来胡说八道的想法,没准那些想法中蕴含着一些天才的创意呢。 从孩子的角度,首先要多阅读,多读一些好书,另外,不能只读文学书,还要多读科幻小说、科学书、历史书、思维训练的书和游戏书……其次,要多思考,要有一颗善于观察、与人为善、能换位思考的灵动的心灵,要养成直击本质、又无拘无束的思维习惯。束缚我们想象力的是我们思想中的篱藩,思想里的篱藩越少越好,思想越天马行空越好。 作文和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不能被作文的套路“洗脑” 问:应试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有创作热情的孩子,该在怎样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激发创作的才能? 答:作文和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学生要学会按考试的要求写作文,但也不能被作文的套路“洗脑”。要保持两者的“平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有些文章是专门写给考官看的,这一类的文章就是作文,你要按照老师教你的那些套路来写,你也不能离题,不能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作的技法也不能太夸张,太离经叛道,你把它当成证明题、应用题一类的东西就可以,是用来挣考试的考分的。 但是,有些文章,是为你自己、为你的读者、为未来、为创造、为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等而创作的,这一类的文章就是创作,它必须真诚、大胆、有创意、有深度、有正义感和与众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套路化的作文“洗脑”。 迪斯尼动画连剑的长度都有严格把控,而且剑头是圆的 问:您的《功夫米老鼠》丛书是迪斯尼第一套由中国作家原创的作品,您作为我国首位与迪斯尼签约的作家,您认为迪斯尼有哪些操作原则值得借鉴? 答:他们成熟的品牌运作经验、严谨的做事方式、读者本位的创作机制、市场化的营销方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自成逻辑的创作体系、对人才和能力的尊重等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迪斯尼动画有不能变动的原则,比如好朋友绝不能反目成仇。我当时写了米老鼠在中国的故事,其中就写了高飞狗变坏了,要去追杀米老鼠,迪斯尼不能容忍,就把这个故事拿下了。迪斯尼对血腥、暴力的场景也控制很严,比如我写了米老鼠到武当山学习剑术,迪斯尼就严格把控了图画中剑的长度,最后画出来就只有一把匕首长,而且剑头是圆的。他们还要求角色都不能死,也不能有鲜血淋漓的场景描写。 阅读书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书 问:社会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阅读问题。您认为,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面对日益丰富的童书市场,童书质量良莠不齐,该怎么让孩子认识到哪些是好书? 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世间其他所有的快乐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进入到另一个奇妙但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中,然后,要让他们懂得自己需要从书中获得什么,是知识,还是共鸣,还是体验,或者其他。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好书,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之后,就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品位,能分辨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什么是庸书,有自己的判断。还有,一定要培养他们特立独行的思想,我说的特立独行,不一定是日常生活中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而是不媚俗、不跟风、有原则的独立思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在我看来,市场上充斥的各种阅读书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位读者,他们有能力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人格和精神的书! 东快记者林鹏浩 B 严格规定年龄的分级阅读是假概念 访谈嘉宾 杨佃青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优质的精神参照物不能缺位 问: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蓬勃发展,面对纷杂的童书市场,您认为,该怎么为孩子选择好的读物? 答: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优质的精神参照物不能缺位。什么是优质的精神参照物?成人主流社会的标准,就是经典,好东西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主流社会对通俗文学是非常贬斥的。通俗文学中的确有许多迎合读者口味的东西,但也暗含了很多新鲜的美学信息,历史上的很多经典就是从通俗文学演化而来的。 在多媒体的时代,孩子们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他们不看经典,就爱看动画片,或者上网看网络小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我觉得,孩子是否喜欢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有权利看他们喜欢的东西,家长们不要过多干涉。反过来讲,家长的介入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介入,不是横加干涉,不是用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读什么,家长应该起到引导和把关的作用。 引导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好东西,孩子读了肯定受益无穷,但孩子不喜欢。这时候,家长应该想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这是好的。这其中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有效有的无效,但是家长必须尝试。举个例子,很多儿童文学名著,特别是名著类的,迪斯尼都有翻拍成动画片、童话剧,先让孩子看动画片,他们喜欢了,有兴趣了,就可能去看原著。 除了引导,成人还要把关。现在的书确实太多了,出版基本没有门槛,我们的出版物中确确实实有一些垃圾,有的对孩子的成长说不定就是有害的。另外,有些书可能是好书,但是不适合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阅读。老师和家长能不能先了解一下,看看孩子喜欢看的书有没有“毒点”,比如黄赌毒、暴力血腥……小小年纪就看这种书,肯定是不合适的,老师和家长要起到守门员的作用,过滤这些有害的东西。 现在的分级阅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商业炒作的味道 问:很多时候家长一进到书店,会先问:“我的孩子5岁,应该让他读什么样的书?”这里涉及到分级阅读的问题,您认为,社会是否有必要推广少儿图书分级阅读? 答:我国分级阅读的概念主要是由出版商炒作起来的,现在的分级阅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商业炒作的味道,成为一种把书推销进校园的噱头。 儿童阅读,严格意义上的分级是不存在的。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儿童反儿童化”理论和“小人读大书”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状况,小学时就抱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大部头来啃,看不懂没关系,囫囵吞枣,有时候甚至是跳着读的,在阅读中寻找好看的故事,不在意细节。这种现象,我们可能也可以叫做“提前阅读”现象。 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对那些幼稚的东西会很排斥、很反感,有时候甚至拒绝别人把他跟适合他这个年龄阅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的这种现象还不是太明显,小学六年级和初一是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点。我们经常去书店做阅读活动,在书店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一群初一初二的学生,大家结伙去书店买书,几个人推着一个人说,你到哪个童书的书柜里去买书吧,被推的那个人会非常窘迫。他们会把看童书当成一种羞辱。六年级的学生和初一的学生,在生理上有什么区别?没太大区别,但心理上有巨大的区别。“我不是小孩,我已经长大了”——他们会有这种感觉。 严格规定哪个年级哪个学期读哪些书,这不是扯淡吗? 问:您认为怎样的分级是更为科学的分级阅读? 答:孩子中存在的这种“小人读大书”的现象说明,没有哪本书就一定只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分级阅读的概念是假的、虚的,特别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严格规定年龄的分级阅读,就是个假概念。但确确实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确存在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分级阅读确实有自己的依据,关键看分级的专家是不是真的专业,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作品。我们目前还缺乏科学的分级依据,特别是分级被书商操纵后,更是有问题的,它会严格规定哪个年级哪个学期读哪些书,这不是扯淡吗? 分级阅读,要有科学的、心理的、关于成长规律的严格依据,不是我规定你几岁读什么就读什么,这是不对的。 真正的分级阅读,要借鉴影视的分级经验,像影视一样分级,我不规定你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读这些书,而是规定你在这个年龄段之前,不能读哪些书,或者这些书多少岁之前不要去读。分级阅读的概念应该是用来指导家长的。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