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莆田一初中生卖iphone6买“鬼火车” 撞伤老阿婆

2015-06-29 08:53  王龙风 江星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车祸现场

老阿婆腰部挫伤、腿部骨折

东南网莆田6月29日讯(本网记者 王龙风 通讯员 江星舟)6月25日晚,莆田梅园路蓝带酒吧门口,一辆载有3个小年轻的“鬼火车”疾驰而过,撞倒了在路边的一位阿婆,造成老阿婆腰部挫伤、腿部骨折,3个年轻人也不同程度皮外伤。目前,受伤的阿婆还在医院接受治疗,3个年轻人在接受警方的询问笔录后,监护人签字担保带回教育。

事发后, 城厢交警一中队接到报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事故进行勘察。经查,事故原因是“鬼火车”严重超速、超载造成的。这起事故里,2名初中生、1名小学生,车则是其中1名初中生偷偷变卖家里的iphone6换来的。

“鬼火车”是怎么来的?

“鬼火车”,也称打屁虫、炸街车。因为其外形炫酷、马达轰鸣而得名。今年初以来,在莆田的街头零星出现后,逐渐“泛滥成灾”。很多市民反映,当听到“鬼火车“的马达声,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鬼火车原本就是助力车或电动车,一些小年轻为了彰显个性、体验“速度与激情”,让销售电动车的商家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改装、拼装。按照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得对交通工具进行拼改装,拼装车应予以强制拆解报废,改装车应恢复原状。可有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在店里将车改头换面后再出售。

改拼装后的助力车或电动车风险大大增加,这些车都对动力设备进行“升级”,更换了马力更猛的马达排气管、电动车加装了6组的电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10码,令人瞠目结舌。此外,这些“鬼火车”一般还更换了排气管、加装避震和载人踏杆、撤去观后镜等,都增加了安全隐患。

车祸现场

哪些人在开“鬼火车”?

道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不能领取驾驶证的。那么“鬼火车”都是哪些人在开的呢?在路上有见过“鬼火车”的人想必都知道,基本都是那些未成年的小年轻,以初中生和小学生为主,还有一些是在莆田打工的外来工二代。

那为什么这些年纪轻轻的中小学生会开着这些高风险的车上路狂飙呢?难道他们的家长都不管吗?学校都没有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吗?城厢交警一中队的民警以他们查扣的案例告诉记者,这些人平常父母缺乏监督教育,任其孩子逍遥、不务正业,看着别人开“鬼火车”很酷很帅很羡慕,于是盲目跟风,才导致“鬼火车”成为一种风气。

此外,这还延伸出新的社会问题。一些“鬼火死党”还是“杀马特”,拉帮结派,行江湖义气聚众斗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他们的车座下面还查获了匕首、镀锌管、马刀等,令人触目惊心。

“鬼火车”

如何管住“鬼火车”?

据悉,今年四月以来,莆田城厢、荔城交警大队着手开展“鬼火车”专项整治,4~5月,两个月查扣了上百辆。

但是在路面上时不时还会窜出这些“鬼火魅影”。为什么“鬼火车”难以彻底消灭呢?

“鬼火车”的问题,不仅仅是交通安全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打击消灭“鬼火车”,交警路面查扣是一种手段,但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光靠交警执法是不够的。如何从源头上予以铲除根治才是关键。

交警介绍,电动车销售商应当自觉禁止拼改装行为,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充当“鬼火车”的“刽子手”。而对商家销售行为进行监管的主管部门,也当切实履行职责,。家长是孩子的启 蒙老师,应当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监管的作用,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约束孩子让其买不起“鬼火车”,接触不到这些开鬼火车的“狐朋狗友”。此外,学校应当通过校纪 校规,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开“鬼火车”的学生应当采取必要的惩罚教育措施,并及时告知家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