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仙游县 > 正文 |
小学门口的﹃乐善好施﹄坊,成了村里的﹃教育基地﹄ 东南网9月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仙游仅存的5座石坊,郊尾镇沙溪村就占了两座。记者昨日实地探访,这两座石坊都保存完好。其中因捐助书院而建立的“乐善好施”坊位于沙溪小学门口,村民们说,进小学的第一天,都会给孩子们讲讲“乐善好施”的意义。 沙溪村的两座石坊分别为乐善好施坊和孝节坊,位于村落中部及尾端。乐善好施坊在沙溪小学门口,并用专门的石质围栏保护起来。 根据坊上的石刻可以看出,石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坐北朝南,仿木阁楼式的四柱三间三楼。旁边两柱距离为1.5米,中间两柱距离为3.4米,通高8米。檐下立方柱,柱上浮雕花卉、禽鸟等图案。中层横嵌着圣旨牌,横刻楷书“乐善好施”。 孝节坊所处的位置相对隐蔽。穿过一大片树林,脚下的青石路长满了青苔,石坊下还是一片草丛,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和时代感。据了解,这座孝节坊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为旌表杨高标妻苏氏而建。坊中层横嵌着圣旨牌,额枋上雕饰人物花卉,横刻楷书“孝节”。 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现存的石坊数量寥寥无几,沙溪村就保存了两座,这让村民们十分自豪。王大爷说,一到周末就有不少外乡人来拍照游览。 孝节坊的位置比较偏僻,村民们会自发到石坊附近整理杂草。“我们一定会留出一条小路,绝不会让石坊附近的杂草丛生。”而乐善好施坊,则成了一处“教育基地”。王大爷说,因为毗邻小学,村民们把孩子送进小学时,都会在坊下讲讲这座石坊的故事。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明白,捐资助学的乐善好施的行为,可受世代敬仰。 □记者手记 截至目前,海都报对仙游5座石坊的探访告一段落。保存完好的石坊留给后代的不仅是精湛的建筑工艺,还留存了许多精神启发。“我们绝不允许他人破坏石坊”,这是在4个村落的采访中,村民们给记者的一致回答。除了有关部门需及时有效地保护文保外,普通民众的默默守护也是保护古文物的一股强大力量。 作为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牌坊积聚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其背后旌表的德行,弘扬的正气也应代代相传。仙游仅存的五座石坊只是一个缩影,如果您在莆田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这样的古建筑,或熟知其后的文化积淀,可拨海都报新闻热线95060,我们将实地探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