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城厢区> 城厢要闻 > 正文

莆田工艺美术城留青竹刻:竹片上的艺术传承

2015-11-19 15: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留青竹刻

东南网莆田11月18日讯(今日城厢 报道)莆田留青竹刻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美术一类。

刘氏技艺历史悠久

莆田市地处福建中南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气候宜人,盛产毛竹,竹刻所需的竹资源丰富。

明朝中期,竹刻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永春、德化、永泰的一部分地域。

清代乾隆中期,莆田刘氏第36代裔孙刘材成创办竹木雕作坊,演绎竹子深雕、浅浮雕、楼空积留青等技艺,并在留青竹刻工艺中讲求绘画、书法及刀功等综合素养,莆田刘氏竹刻因此脱颖而出。

走进莆田工艺美术城善雅堂,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呼之欲出的蟾蜍等栩栩如生的留青竹刻作品。

刘志高在创作

刘志高告诉笔者,留青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包括竹青、竹筠、竹底)的不同层次颜色表面,应用刀法创造出立体与平面透视相结合的竹青层雕刻艺术形象,铲去空白处的竹青,露出肌层作为画面底色。由于雕刻时留着具体物象的竹青,故名留青,竹刻史上也称皮雕。其所用的竹料经工艺处理后,竹青层变成淡淡的米黄色,近似象牙其底层的竹肌变成淡赭色,洁净光滑,时间愈久色泽愈雅。

刘志高的徒弟刘建新接过话茬,说:“这种竹刻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随着年代的逐日推移,青筠处泛黄,其图案显示的独特韵味也会越发神奇、古朴。它的独特之处,是与书画和雕刻相结合,也是以书画艺术,利用刀法细腻入微,做竹皮文章再创造的过程。”

据记载,留青竹刻始创于唐代。取材于高雅的竹,又能雕刻出水墨画般的效果,这两大优点让留青竹刻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江苏、浙江、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人文鼎盛,促使留青竹刻艺术茁壮成长。从学习留青竹刻至今,刘志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海、浙江度过,今年留在故乡的时间最长,也仅有两个月,“因为在江浙沪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艺术价值厚重特别

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才有特色和价值。

从艺术形式来看,刘氏留青竹刻的留青独特之处是书画和雕刻的结合,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坚硬竹皮,与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表现笔墨、意韵和刀味。其作品历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就越浓。

艺无止境。要成为一位留青竹刻艺术大师,仅有雕刻功底是不够的,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甚至哲学、美术理论等方面都要有很深的造诣。刘志高回忆说,自己从小就要背诵四书五经,阅读家中收藏的古籍,同时还要学画,而且请名师教导,至今已经拜师几十位,“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是留青竹刻艺术的需要”。如今,他几乎每个月都能钻研出新的刀法。还大胆尝试把玉、石、木、砖、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几十种刻法引入竹刻中。“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要有创新,让这种家族传承的艺术适应新的时代。”刘志高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志高坦言,刘氏历代传承人皆会六书,擅于丹青、手眼,追求雕工与书画之合壁,一改雕刻工艺之偏重“装饰美与图案性”,而是讲究意境美与绘画性,开创了自清代以来工艺美术之先河,也提升了留青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在其后的发展中,刘氏留青竹刻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可谓精巧绝伦、巧夺天工,既有北方版画之粗旷,又兼有南方丝绣、绘画之秀丽。

刘志高告诉笔者,留青竹刻的形式大都是笔筒、臂搁、镇纸、折扇等,但可与木工艺相结合,如以屏风、插屏、挂幅之类镂刻深色硬木作底座背景,小件的则用牙玉、黄杨木等浅色物质作镶嵌色,艺术效果更好,目前自己公司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留青竹刻,品种已拓展不少。

提起传承的艰辛,刘志高认为,要甘于截断物欲,不要在乎产业之规划与市场之扩展,而要执着于技能之修炼与品格之养成,才能创造性地发展深雕、透雕、圆雕、浅浮雕、阴刻和留青的艺术,才能全身心地去追求留青竹刻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竹子、竹人、竹刻三者之境界化为天人合一,自成艺术风格。

他说,为寻找竹材,有时一年要去外地多次,还要考虑具体生长位置,山阴山阳、水分含量,甚至竹子的雌雄,同时具备几个优选要素的,砍下竹子后,什么时候煮,用啥煮,也有讲究。据他介绍,砍下毛竹后,先剖成竹片,然后立即用开水蒸煮,去除竹片中的蛋白质,防止虫蛀。几道工序认真走下来,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有的客户点名要用竹中黄金——湘妃竹,那就只能翻山越岭寻找合适的竹材了。

刘志高说,我国工艺典籍《考工记》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当良。刘氏留青竹刻优秀的作品产生无一不遵循这一原则,经百年传承颇具风格,即“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

学艺至今,刘志高创作的艺术精品已有几十件,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01年以来,他的作品先后荣获杭州西湖精品博览会、中国国家级艺术大师精品创新金奖等56项大奖。其中《爱的呼唤》《觉悟》《数尽飞鸿》等6件作品入围我国唯一竹刻博物馆——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收藏行列。

保护传承志在必得

时近中午12点,刘志高竹刻工作室里一位年轻女孩仍然埋头于两块竹片之上,按照临摹好的一副对联精雕细琢。她是刘志高的侄女刘海燕,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已经在这里学习竹刻2年了,“她是刘家后代,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现在先让她临摹名家的书法,慢慢打基础”。而对于自己10多岁的儿子,刘志高也有传授的计划,“我已经请老师教他书法、绘画,让他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长大才能把祖辈的留青竹刻传承下去”。

徒弟刘建新

选择刘氏后人作为留青竹刻的主要传递者,也是一种颇为无奈的选择。竹刻是一门能赚钱的技艺,一名熟练的技工年薪起码十几万元,而一名优秀的竹刻师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所以跟他学习竹刻的徒弟很多,光是在浙江省就有几百名。然而,这些徒弟学艺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年,懂得一点雕刻技术后就纷纷转行,能坚持研究竹刻的很少,掌握留青竹刻技艺的更是凤毛麟角,几百人中只有几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竹刻人改行或下海经商,传承不足而做竹刻商品有余。留青如何得以传承,已是摆在当代竹人面前一道难解的题。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不愿学习竹刻工艺;加上传承人素养要求高,刘氏留青竹刻面临传人缺乏,从业人员少,其独特技艺也濒临灭失,有着传承、保存和发扬光大的必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刘氏留青竹刻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关怀下,保护、整理原有的相关道具及部分史料有条不紊;举办“刘氏竹雕”学术研讨会,对其进行论证、定位并不断向外扩大宣传,博得了各级有关各方面的认同和关注。

刘志高介绍说,目前工作室前期将重点培养学员在书法、篆刻、绘画等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基本功;中后期将指导学员掌握基本的竹刻技艺、学习各类题材的留青竹刻,并穿插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最后一个阶段,学员要各自完成一件结业作品接受考核。由于传统竹刻是诗、书、画、印及工艺雕刻技艺五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学艺过程相当长,所以现在有的人不愿意在这个竹雕上面付出那么长时间的代价。”

刘建新则表示,自己拜到了好老师,不但要将竹刻作为终生兴趣钻研下去,更要将这门艺术传承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项民间艺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