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仙游县征集评选“好家风好家训” 传递正能量

2015-11-20 10: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莆仙戏《郑纪》,演绎一代廉吏风采。

东南网11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通讯员陈国孟 陈志东 文/图)连日来,仙游县纪委与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加紧录制《蔡襄家训》专题宣传片。这是继5月以来开展征集、评选“好家风好家训”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重头戏。

一则家风家训,留传一笔精神财富

千年古邑仙游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仙游人崇尚“立世重诗文”,历史上曾孕育4名宰相、5名状元、13名尚书、28名侍郎、701名进士,出现“科甲冠八闽”的盛况。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倡导忠孝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北宋庆历名臣、端明殿学士蔡襄,为官清廉,被誉为“一代廉吏”,让仙游人引以为傲。

自古忠孝难两全,蔡襄则不认同。他在《家训·论忠孝》中说:“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他两度出任福州知府,访察民间有婚葬陋习,致使穷者贱价出售田园房产,终身不能偿还;富有者则大显身价,铺张浪费。于是下令禁止,作“五戒”文以教民:父母对子女,不得有厚薄之分;子女对父母,生须尽养,死不妄费;兄弟之间要友爱,莫贪财利而绝同胞之情;求媳妇、妻室,

莫计较资财而剖断男女之爱;居乡应为良善,莫行欺谩和剥削等不仁不义之事。

要求别人做到的,蔡襄率先垂范。他为次子蔡旬娶妻,不索嫁妆,不嫌清贫,反对铺张浪费,命其子旬亲往迎回。一时传为佳话,为移风易俗树立了榜样。

“家风连着民风社风,家风好,才能民风正、社风清。”仙游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国顺说,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弘扬好家风家训,有助于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

今年5月,一场以“传承文明家风、争当最美家庭”为主题的好家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在仙游全县范围内开展,现已征集到家风家训文稿近百篇、家风家训格言百余条,推荐名人名门家训10多条。目前,县纪委、宣传等部门正着手梳理编辑《仙游县姓氏家训集锦》一书,全景式展现仙游人代代传承的哺幼育苗、睦邻友好、读书受益、孝亲敬长等好家风好家训。

枫亭埔头社区高秋林一家坚持以德治家、学习立家,被评为“十佳最美家庭”。1992年,高秋林退休回到老家,看到许多居民沉迷于打纸牌、搓麻将,十分痛惜。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藏书、报刊整理上架,办起家庭文化站,免费向乡亲们开放。后来,他又将临街的店面腾出辟为书画展厅和阅览室。受此熏陶,他的4个孩子和4个孙子都学有所成,且全力支持创办免费开放的家庭文化站。如今,85岁的老高整理编写《黄、赌、毒对社会的危害》《和为贵,忍为善》等教材,相继举办了20多次大型书画义展,以良好的道德风范营造家风,也吸引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一出乡土戏剧,演绎一个廉吏风采

戏台上,草根艺人穿着戏服,化着戏妆,有板有眼地唱、念;戏台下,手执茶壶的老人、用智能手机随手拍的青年、踩着高凳的儿童无不看得入迷……近日,由仙游县南方积善社新编推出的廉政大戏《郑纪》,在度尾镇埔尾村、榜头镇上墘社区的文化广场相继上演,将明代南京户部尚书郑纪心系百姓、清廉为官的风采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郑纪(1438~1513),文贤里上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人,历任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曾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他一生爱民重教,回到家乡后兴学劝耕、植树修桥,创办了专供穷苦子弟读书并奉祀妈祖的“积善社”,为百姓所称道。

在仙游民间,郑纪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的故事流传甚广。何不利用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勤政廉政教育?

在仙游县纪检监察部门的支持下,南方积善社根据民间流传的郑纪勤廉故事,整理、编排时长近两小时的莆仙戏《郑纪》。通过郑纪出世、寄读九座寺、离家进京、南溪巧遇、功名得中、清风正气、开仓赈济、含冤受屈、午门击鼓、昭雪锄奸等10个篇章,讲述了郑纪年轻时代的传奇经历,及其在浙江按察副使任上不畏强权、开仓赈灾的故事,彰显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和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品格。

《郑纪》从编剧、导演、演员、演出及资金筹集等一律由草根艺人操办,剧团演出都是义演,没有一分酬劳,演出的其他花费也是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剧团负责人刘国英介绍说,虽然没有戏曲基础,但出于对莆仙戏这一传统艺术的爱好,以及对郑纪为官为人的感佩,大家想方设法挤时间排练,希望通过巡回演出把郑纪的“廉风”“家风”发扬光大。

“为官要清廉,为人要积善,祖先留下的家风家训,我们后人要遵循,要传承。”在埔尾村,看了这出戏,一位自称为郑纪后裔的郑大爷这样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