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追寻徐霞客莆阳足迹 他如何徒步过常太莒溪?

2016-04-22 08:42  王龙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莆田4月22日报道(本网记者 王龙风)“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莒溪即九漈下流。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上)步过溪……”明泰昌元年(1620)夏六月,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专程赴闽省莆郡,游历了蓄志已久的九鲤湖瀑布,留下一篇精美的散文式游记——《游九鲤湖日记》。

如今《游九鲤湖日记》里记述的莒溪公馆,因年久失修早已千疮百孔,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和破瓦,亟需修缮保护。那这句“由石(上)步过溪”该作何理解?是否存在石(碇)步?如果有,又会在哪里?4月20日,莆田几名地方文史专家学者又专程前往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溪一带,寻找徐霞客的足迹。

阮其山先生实地考证

从莆田市检察院前经过,沿着X223县道,绕着碧水盈盈、群山如画的东圳库区,过岭下、南川,抵下莒而临埔头村。当天上午阳光普照,在埔头村五星桥头,周遭群山环抱,眼前的莒溪静水微澜。莆田市政协原秘书长、文史专家阮其山老先生,地方文化专家、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陈祖芬教授,以及城厢区文联主席林宗哲等一行人,在此驻足。

阮其山先生介绍,《游九鲤湖日记》虽经徐霞客亲手修订传世,但后人传抄刊刻时仍不免有讹误之处,就过溪的文字就出现了“由石墩步过溪、由右侧过溪,以及石步是当地一个地名”三种不同的版本。阮其山先生则从诸家抄、刻本,文字校勘、文法,以及过去莒溪村民于溪中栽石过溪的方式等几方面考证研究,认为“由石上步过溪”的版本较为可信。据此,阮其山先生推断,《游九鲤湖日记》里所记载的石步为石碇步,也即溪流小河中供人渡涉的踏脚石,且就在那一带。

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湄洲日报》原总编许培元先生四十年前曾在莒溪一带工作过,他也认同“徐霞客当年走石碇步过莒溪”这一说法。许培元先生介绍,当年工作期间,他就在当地走过石碇步,但是那个石碇步是靠近今下莒村附近溪段。而《游九鲤湖日记》里提到“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上)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许培元先生根据文中描述的距离推算,认为徐霞客走过的石碇步应该在埔头村与溪南村的溪段,距离也应该离今五星桥不远。

当地村民指出的石碇步遗址处

为了考究这一说法,阮其山先生已经多次前往这一带实地考证。4月20日上午,一行人再度来到这里时,恰巧遇到了当地一位居住在五星桥桥边的村民郑国忠。郑国忠告诉大伙儿,原先离五星桥约百米处就有一石碇步,只是上世纪末遇台风损毁,又加上修整河道,石碇步已经彻底消失。

村民郑国忠称底部石条为以前石碇步所用

“这块石头原先就是石碇步的,现在被用来砌溪堤了。”郑国忠指着修整一新的堤坝底部一块长石条说道。石条被砌在堤坝上,只能看到长方形侧面,陈祖芬教授还特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量了一番,横侧面长1.42米、宽0.34米。郑国忠说,原有石碇步的长石墩各块规格和这块一样规整,一样规格,“溪里估计还有不少,修整河道时直接被填溪里了”。

据了解,石碇步是桥梁的雏形,学术上称堤梁桥,在福建和浙江山区溪流一带较为常见,坚固实用,给以往交通不便时代的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拓展,石碇步也渐渐被现代化的水泥桥所取代。

《游九鲤湖日记》中一句“由石(上)步过溪”引来学术界众说纷纭。到底徐霞客当年如何过莒溪?是否走石碇步过溪?当地村民所言的石碇步是否就是遗址所在?

据徐霞客的记载,“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上)步过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徐霞客研究的文史专家阮其山判断,多年住在溪边的村民指认的石碇步遗址恰与史载地点相符,也与曾在莒溪工作过的许培元先生所述相符,因而可断定其遗址应为徐霞客往返九鲤湖所过的石碇步遗址。

尽管徐霞客走过的石碇步,莆田文史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往后面走还有一处以前建古桥留下的桥墩槽。”郑国忠先生又道出了不为人所知的地方,离石碇步遗址不远处原先还有一座古桥,于是便带领大伙儿往莒溪上游方向走了少数百米。这里河道相对较窄,水流也比下游较为湍急了些,河边芦苇等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溪中也可见零星分散的怪石。

“这个估计就是立桥墩用才挖的石槽,可能比石碇步更早。”站在一块占了大半个河道,表面奇形怪状,凹槽密布,连成片的石头上,郑国忠指着一个立方体石槽说道。往溪中方向一找,在这块石头上面像这样的石槽还有两个,外观上看,大小都差不多。

陈祖芬教授测量石槽深度

陈祖芬教授一一量了一下,石槽的深度均在22厘米左右,成正方形的表面边长25厘米左右,每个石槽的间距2米多。村民郑国忠指着莒溪上游方向不远处的一座山说道,以前当地的村民多数居住在山脚下,后来才渐渐往下游方向搬移。阮其山先生推测这些石槽应该是以前为立桥的桥墩所凿。当然,这座桥是什么时候才有的,这又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经过实地考证后,阮其山老先生、陈祖芬教授等莆田文史和地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则一致认为,莒溪公馆在徐霞客游记中明确记载,应加以修缮保护。同样,徐霞客走过的石碇步也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希望能够重建石碇步,从保护旅游文化角度进行挖掘保护,让莆仙文脉时代相传。

陈祖芬教授测量石槽间距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