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法治福建进行时”媒体采风八闽行之莆田涵江法院:用三颗“红心”护“三特”少年

2016-06-28 13:25  王龙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涵江法院圆桌审判庭营造和谐宽松气氛,让未成年犯抵消抵触心理,顺利接受教育改造

东南网莆田6月28日报道(本网记者 王龙风)“姐,谢谢你们的帮助!”近日,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姚丹收到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背后却隐藏了一段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的暖心故事。

据悉,近年来,涵江法院少年庭和家事合议庭立足审判实践,注重司法延伸,将外地籍未成年犯、残疾未成年学生、外国籍留守儿童等三类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作为工作重点。法官们用三颗“红心”,保护着“三特”少年,走出了一条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法情相融、多策并用的特色家少审判工作之路。

用诚心

为失足少年铺起一条平安回家路

小李来自贵州,刚满18周岁。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他便由大他5岁的姐姐带大,所以跟母亲不怎么亲近。小李甚至不知道母亲在哪里打工、电话号码是什么,只知道姐姐的电话。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小李的生活学习,以及“三观”的树立均有欠缺。

一天,来莆田务工的小李,无所事事地走在街上,随便打开了别人车的车门,盗走了车内3700元现金。因涉嫌盗窃罪,小李被诉至法院。涵江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姚丹说,案件审理期间,她打电话给小李的姐姐,希望她能来参加庭审,但他姐姐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弟弟会犯罪,甚至法官们还被怀疑是骗子。

“沟通后,他姐姐才渐渐相信了我们,但因为在读大学,不能过来开庭和接返。”姚丹说,直到小李刑满释放那天,她打电话让小李和他姐姐通话,他姐姐才确信弟弟确实犯罪了。

那天,姚丹将小李从看守所内接出,对小李进行了再教育,又帮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并给他准备了路上用的零花钱。就在小李即将踏上返乡旅程的前一天,小李的姐姐担心弟弟不回家,给姚丹发来了手机短信询问。得知法官已经为小李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并为他回家备好了一切,小李姐姐给姚丹又发来了一条短信,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了一个失足少年家人对法官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

“像小李这样的未成年犯,我们把他们从看守所接出时,会进行再教育。然后帮他们到动车站或汽车站买票,送他们上车。再由区民政局联系当地民政局,或者由我们通知家属到当地车站接。”姚丹说。

护送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后回家。这便是涵江法院今年春节后启动的适用刑释护送机制。据了解,涵江法院与检察院、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全省首个《关于“三无”未成年罪犯刑释护送制度的若干规定(试行)》,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完善救助工作方式,为“三无”未成年犯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其刑满释放之日为其购买返乡车票并提供路费,防止其再次走上犯罪道路。此外,法官还会采取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等方式,持续跟踪帮助“三无”未成年犯。

“做这些工作虽然工作量会增加不少,但有利于保障失足少年刑满释放后,有人接、有人管、有人育,从情感上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失足少年铺起一条平安回家路,杜绝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涵江法院少年庭庭长林艳红说。

特教学校学生参加旁听普法教育活动

用精心

为残疾学生开辟一片法治栖息地

今年年初,涵江法院少年庭内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审判。聋哑人小谢因涉嫌盗窃罪在法庭上受审。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旁听席上坐着一群特殊的“听众”——29名来自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

被告人小谢是一名早些年从市特教校毕业的聋哑人,在他17岁离开特教校之后不久,便在聋哑人小刘的唆使下,多次合伙偷盗网吧顾客的手机,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审判长当庭宣判后,法官安排小谢及其母亲进行亲情会见和法治教育。当着母亲的面,小谢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天,法官还主动走到参加旁听活动的学生身边,为他们进行答疑解惑。

“组织特教学校残疾未成年学生旁听真实庭审,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有效预防残疾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涵江法院副院长林坤说,此外,法院还建立了常态司法互动机制,与检察院、区委共同在特殊教育学校,创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立维权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法官检察官校园工作室等,加强对残疾未成年学生的司法保护,送上司法关怀与温暖。

“平常我们也会开展一些‘法治进校园’、‘关爱留守女童’、‘反对家庭暴力’等为主题的活动,联合检察院等单位,赴特教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定期开设师德讲坛,探索开展亲职教育等方式,提升教师和家长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保护残疾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林坤说道。

据悉,这些是涵江法院少年庭针对残障未成年人更需要普及法律知识,获得法律保护的问题,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法院不断加强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沟通联系,持续创新司法延伸工作的方式。尤其是近两年来,该院少年庭通过建立常态化司法互联互动,加强对辖区残疾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为他们送去司法关怀与温暖,开辟一片法治栖息地,让他们与普通人同享一片蓝天,健康快乐成长。

5月20日,法官为“洋留守娃”开展跨国关爱活动

用爱心

为“洋留守娃”撑起一把司法保护伞

5月20日那天,林坤和同事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准备看望村里的“洋留守娃”们的,提前给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洋留守娃”是那些父母长期在国外工作谋生,孩子却留在国内又有着外国籍的留守儿童。由于历史等原因,作为福建著名侨乡的江口镇出国“淘金者”众多,给当地留下了一个个留守家庭、一批批留守儿童,仅新墩村就有外国籍留守儿童60余名。

这群特殊的“洋留守娃”,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国外,平时只能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聊天等方式,与父母亲联系沟通。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看护、管教,加之他们国籍特殊,一旦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或者走向犯罪道路等现象,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对于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涵江法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

今年元宵节前,涵江法院少年庭法官与区检察院、团区委工作人员特意前往新墩村,与部分外国籍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普法维权座谈活动,发放“微心愿”卡片和“侨乡留守儿童维权工作联系卡”,赠送普法漫画和书籍,并与10组“洋留守娃”及其家长签订“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协议。“洋留守娃”们则亲笔在“微心愿”卡上写下了“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回家看看”、“想要爸爸带一个变形金刚回来”、“想有一个喜羊羊书包上学”等等,一个个简单而纯真的心愿。

今年10岁的西班牙籍娜娜(化名)是5月20日那天回访的“洋留守娃”之一。娜娜自幼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远在西班牙打工,通常几年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那天,娜娜跟林坤他们说,她父母“六一”儿童节就要回国接她到西班牙一起去生活了。听到这话,林坤他们既替她高兴但也颇为感伤,他们心里已经和这群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突然听到这消息,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

林坤说,这些“洋留守娃”在一定年纪后,就会跟随他们的父母出国生活,但长期生活在国内,对国外的法律知识却一窍不通。因此,平常走访时,他们除了给孩子们带去人文关怀,还注重法治教育,包括探索介绍相关国家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知识,让孩子们在国内生活期间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一旦他们到国外生活,也能知晓一些当地基本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知识。

“我们根据涵江侨乡实际,把‘洋留守娃’的教育帮扶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利用家事审判和少年审判融合的契机,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关爱帮扶、教育保护的力度,为‘洋留守娃’撑起一片司法保护伞。我们这种做法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首例了。”林坤说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