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部门动态> 莆田扶贫网> 最新新闻 > 正文 |
东南网8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郑璜 方炜杭)历史的风云际会,惊人巧合。 80年前,六盘山上,长空列雁,红旗漫卷。闽籍子弟兵汇入红军铁流,从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和宁夏西吉将台堡,宣告胜利。 20年前,六盘山下,闽宁携手,摆脱贫困。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一批批福建援宁人员,再度跨越千山万水,助力西海固脱贫攻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精神穿越时空,激励闽宁儿女协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20年爬坡迈坎攻难关,写下“闽宁模式”新篇章,无愧“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不到长城非好汉” ——聚合力量,脱贫攻坚 “不到长城非好汉”。当年,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毛泽东写下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抒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1996年,“八七”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帮扶主战场,正是西海固。 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如何尽快改变贫瘠面貌?怎样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福建省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基数庞大等扶贫路上的一道道“关隘”,他鼓励福建援宁扶贫干部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同宁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作出无愧于历史的突出贡献。 跨越20年的帮扶接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0年来,闽宁两省区每年举行联席会议,推进对口协作;福建省财政向宁夏无偿援助5.05亿元,各对口帮扶市、县(区)投入累计5.19亿元,社会各界、企业捐资捐物2亿多元;福建先后派出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挂职、16批980名教师到宁夏支教、348名医疗技术人员到宁夏支医、19批农业技术人员到宁夏支农…… 闽江水长,六盘山高。山高水长,见证闽宁情深。 援宁干部来了。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缺氧夜难寐、饮食不习惯,种种生活困难抛在脑后;殚精竭虑,寻找富路,种种工作难题一一化解。 老专家来了。“菌草之父”林占熺与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的技术团队,到宁夏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并分别在彭阳、原州、海原等地和闽宁村建立示范点,很快就发展菌草种植农户1万多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企业家来了。“全国种粮女标兵”林水英,在西吉1万多亩土地上建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华林模式”;日盛化工集团董事长柯允君,把家搬到宁夏,企业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企业,今年正增资10亿元扩充产能;从事食品加工的严国圣,“一投再投”,利用西吉盛产的土豆开发休闲食品,建起土豆变金豆的“薯业帝国”。 支医支教志愿者来了。福建省内所有三级医院,按宁夏所需,都派出骨干医生,开展大规模医疗帮扶;福建百所学校与宁夏贫困地区百所学校结为帮扶对子,实施“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援建的236所学校、323个医疗卫生院所、86个农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使近60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20年过去,福建成为西海固投资项目最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最好的省份。 曾经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漠,如今焕发无限生机。 红瓦白墙,小楼鳞次栉比。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当地群众跟总书记谈起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激动万分,他们不会忘记,1997年来宁夏扶贫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启动“移民吊庄”工程,并亲自命名“闽宁村”。当年的一片干沙滩,在扶贫攻坚的汗水中,成为耀眼的“金沙滩”。 2001年,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如今全镇6个村,6万多人口中,4.4万是生态移民,广场、商店、医院、学校应有尽有,标准化的住宅小区整齐排列。闽宁村蝶变为现代风情小城闽宁镇,成为东西部扶 现在,同心县惠安新村,盐池县南苑新村、北塘新村,原州区团结新村、利民村等14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已相继建成。 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踏平艰难险阻,闽宁协作探索出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实现全面小康,新长征永远在路上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 80年前,红军从福建闽西等地出发,铁流两万五千里,取得长征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又踏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接力传承,久久为功。刚刚落幕的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二十次联席会议,明确了双方将继续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协作,发挥好“一带一路”平台作用。 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闽宁协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是扶真贫真脱贫的根本之策。 7月22日,记者驱车来到西吉县新营乡,一片油用牡丹生长旺盛。 “昨天刚签下合同,总投资达30亿元,油用牡丹种植将扩大到20万亩!”第九批援宁干部、挂职西吉县副县长的林荣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大项目,对仍有近11万贫困人口的西吉县来说太重要了。近年来,西吉县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山绿了,水清了,但仍有数十万亩土地还没得到充分利用。经多方考察,耐寒耐旱的油用牡丹成为首选。为此,今年初,林荣斌与第九批援宁干部领队陈星,驱车两天两夜,风雪兼程赶到一千公里外的太原,闽籍投资商最终被挂职干部镌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下了决心。 援宁干部、泾源县副县长叶捷频告诉记者,泾源县已完善延伸草畜、苗木、旅游、中蜂养殖四大主导特色全产业链,促使特色产业优势互补。在他的牵线下,泾源县将成为在厦门举行的“9·8”投洽会历史上的第一个明星县。 从2017年起,福建海交会与宁夏中阿博览会,闽宁互为协办单位,为两地拓展更大开放空间。 市场力量,放大扶贫开发的“闽宁效应”。 记者见到“80后”董事长陈宗平时,讶异于他已在宁夏打拼五年了。去年底,他所在的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固原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眼下,他正忙着开拓六盘山珍稀树种的市场,还盘算着把公司的苗木资源和县里正在大力倡导的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引导闽籍企业、民间资本到闽宁扶贫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投资兴业,成为今后援宁重点。大批福建创业者、投资者的到来,为西海固打开发展新思路、新视野,注入发展新活力。 扶志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5年9月1日,晋江毓英中学教师杨海燕,来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成为一名西部支教志愿者。杨海燕和队友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周边十几个村庄,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与89位贫困生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关系。为汇集更多爱心力量,她建立了“燕往北飞”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朋友圈和学校筹集现金、图书和棉衣等,创建扶贫助学基金,并在母校毓英中学筹集5万多元为三营中学建立了“班班图书角”。 “用有限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这是杨海燕的心声,也是一批又一批支教志愿者的行动。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长征路上接续奋斗的人们,积蓄新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