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ETC卡可被POS机隔空盗刷? 莆田警方:有此风险

2016-12-20 08:23  李妙珠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莆田12月20日讯(本网记者 李妙珠)最近,网络流传出的一段“用POS机直接透过车窗玻璃盗刷ETC卡”的视频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有莆田网友向东南网“网络求真”栏目求证此事。今日,东南网记者从莆田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了解,ETC卡是ETC银行联名卡(储蓄卡或者信用卡)且支持“闪付”功能的“二合一”卡确有此风险。

相关新闻:

POS机可盗刷ETC联名卡? 怎么防?

业内人士:不用时把卡拔掉或关闭小额免密免签功能

近日,网络流传的一段视频引发民众对于ETC用卡安全的担忧。从视频来看,用便携式POS机靠近一辆装有ETC的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处,便能成功扣款100元。这一操作到底是否可行?扣款成功能否把钱款取走?作为ETC用户该如何避免被盗刷?被盗刷后又该怎么挽回资金损失?

操作可以实现拿到钱不太可能

“从技术角度来看,视频中的操作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想要进行资金结算,也就是拿到钱不太可能。”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研究员严翔翔说。

据了解,要完成视频中的操作需要满足几个条件:ETC卡必须是ETC银行联名卡(储蓄卡或者信用卡),而非ETC专用卡,且卡片放置在ETC装置上;这张卡支持“闪付”功能,并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

可见,这并非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多数人使用的ETC专用卡根本不存在被盗刷的可能。

“该操作一般不会造成最终的资金损失。”严翔翔说,由于盗刷是违法行为,无法正常进入结算环节,商户通过POS机的支付结算有时需要一两个月,用户只要及时给银联或者发卡行客服打电话说明,就能挽回资金,或获得赔付。

银联官方表态称,这种行为涉嫌刑事犯罪,视频中POS机具的使用也违反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或将面临行政及刑事处罚。

“如果真有人想通过这个作案,成本可够高了,现在所有POS机具对应的收款账户均为实名账户,想把钱提走,银行很快就能追踪到。”来自银联的资深从业人士认为,这一行为可谓“得不偿失”。防止恶意盗刷可以把卡拔掉

盗刷行为的另一个关键便是“闪付”功能,在严翔翔看来,这恐怕是追求便利与保障安全之间难以回避的矛盾。

据中国银联介绍,小额免密免签服务是中国银联联合各成员机构,为满足持卡人和商户快速支付业务需求而推出的创新服务。在使用小额免密免签服务时,持卡人只需要把具有“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挥卡”,就可以完成支付。整个支付过程中,如果交易金额在300元以下,持卡人无须输入密码和签名,各家银行还对这项业务配置了不同的单日交易额上限。

该如何有效避免这种恶意盗刷?业内人士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个人银行卡需要妥善保管,不用的时候就随手把卡拔掉收好;二是发现商户有欺诈行为后,及时向相关机构举报,该商户就要退出小额免密免签业务的白名单;三是收单机构收到举报后,会延迟商户交易资金结算;四是向银行申请关闭小额免密免签功能。

今后发行ETC联名卡默认关闭“免密免签”

针对此事,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表示,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中国银联,路网中心将尽快与合作银行协调,在今后发行ETC联名卡工作中,默认关闭联名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功能,是否开通由用户决定。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表示,经向中国银联了解,视频中的情况是利用了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功能,通过“闪付”功能直接刷取与ETC联合发行的银行卡账户资金,并非ETC卡账户资金。

据介绍,ETC卡目前有三种形式,一是交通行业发行的单用途ETC卡,因其不具备金融功能,不存在此风险;二是交通行业与银行联合发行、客户持有一张交通行业单用途ETC卡和一张银行借记卡或贷记卡,而车辆上使用的ETC卡也不具备金融功能,不存在此风险;三是交通行业与银行联合发行二合一的卡片,如有“闪付”功能且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联名卡的银行账户可能存在此风险。

路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已发行的相关卡片,将主动联系用户,提示风险,建议用户关闭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关闭后不影响公路通行。(中新 新京)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