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6月15日讯(通讯员 杨惠芸 陈艳华) 日前,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在空间、人员、设备等方面逐步完善,焕发欣欣面貌,旨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实践教学中心共有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物联网与传感网络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工程中心、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等17间实验室。近日,记者采访了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及实验室相关负责人。
改不足,定方案,谋发展
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陆达告诉记者,现在的实验室改善了以往实验设备不足、面积及空间的局限等问题,基础设施资源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在谈及“大学生三创实训中心”运作模式时,陆达表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落脚点,依托12级通信林旺庆团队在开放创新实验室中获取的39项专利的实例,学院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平台,制定相应的学习战略,第一步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提供实践基地和老师指导;第二步实现创新到创业的转型,由实践期转化为孵化期。面对信息产业变化快、市场情况复杂等情况,他提到,实验室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实验室与专业特点的结合。当问及今后学院的发展规划及前景时,陆达告诉记者:“在十三五规划里,学院争取抓硕士点;响应学校转型号召,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就业前景为目标,打造创新班培养新模式,着力打造科研项目,推广培养模式。”

分模块,重培养,展风采
实验室开放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各种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内部主要分有软件制作区、硬件制作区、比赛区、头脑风暴区、VR体验区、作品展示区、休息区、教师指导区等八大功能区.......”,随着参观实验室的同时,实验室主任林元模向记者详细介绍新型实验室的基本组成构造。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结合课外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电子设计实验室和产教融合实验室,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验室管理预约系统搭建属于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形成多学科、多平台、多应用的公共服务体系,着重培养创意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使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创业的实践过程,增强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的能力。对于学生培养计划及未来发展,林元模老师表示:“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实现直接与市场、岗位需求的对接”。

系统化,优项目,攻特色
“该实验室项目能够覆盖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满足面向本专业学生开展物联网项目工程实训的教学要求。”周超讲师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物联网实验室一边介绍到。记者了解到物联网技术应用实验室主要项目单元包含智能家居、智能交通与停车管理、智能医疗、智能仓储与物流、智能环境监测五大板块系统,并且支持子项目分解。“智能交通物联网实训系统根据城市交通网,或者以校园交通道路为原型设计沙盘场景模型,体现真实场景、具有超凡的仿真度和展示度,以智能模型车为主体,结合少量实体车辆,虚实结合。”周超介绍:“港口区的小车沿着黑色轨道行驶,相当于寻迹原理,学生可通过编写嵌入式、Android程序来控制小车的港口通道。而在智能交通区的车则与智能港口的车采用的是不同原理,它是通过自身磁铁感应”。他通过演示智能家居区的功能让记者深刻的了解该区在生活上的运用,并且鼓励学生多搞研发,多想思路,创新创业并非学生所想的难以触及。

勤动手,拓思维,争上游
“实验室设备的多样化,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可以接触到更多专业技术领域,比赛区和头脑风暴区的设立,更是方便了研究项目讨论和实践”,实验室的常客,14电信章陈炜对记者说到。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更好地运用学科知识,在软件以及硬件上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实验室的管理措施方面,记者了解到,学院采取的是具备监控、门禁、实验教学融为一体的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将三创综合实训室设置为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可按时间段预约使用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功能区不同,安排各种实验内容。从而使实验室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