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8-05-07 08:50   来源: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共莆田市委 莆田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近日,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公布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持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预期目标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0%,达到1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明显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日益健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落实。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到位,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示范区作出新贡献,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把握坚持以下基本原则:要坚持党管农村。全面传承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健全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主动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政治建设,进行整体部署,协调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把握各地乡村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特征,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需求,合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整体振兴。

三、突出产业兴旺,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1. 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33.6万亩,建立优质稻示范基地1万亩,推广优质稻2万亩以上,扩大专用甘薯、马铃薯品种覆盖面;2018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万亩,产量26.5万吨;加强储备粮食库存、轮换、质量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化粮库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行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新技术;严格落实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接补贴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设施果蔬、设施畜禽、设施渔业等,重点抓好蔬菜、肉、蛋、水产和水果的生产及供应,基本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季节供应均衡的目标。全年蔬菜播种面积55万亩以上,产量120万吨以上;园林水果面积50万亩以上,产量23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65万头,出栏110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6.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0万吨。

2. 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畜禽、花卉苗木、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域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保护提升莆田传统“四大名果”,巩固海带、紫菜、牡蛎等传统大宗水产品品种生产和鲍鱼等名优品种养殖。补齐短板深化二产,发展蔬果、水产、畜禽、林竹加工业,2018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借鉴推广利农集团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天桂公司的“果园租金+收入分红”做法,引导农民及村集体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流转,促使闲置土地向公司和专业大户集中,壮大产业规模。搞活流通强化三产,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鼓励和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工程,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特色村、特色镇,完善并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和互动,引导台湾青年农民来莆投资、创业和发展;扩大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农业品种和技术。

3. 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安排,在全市建设仙游度尾文旦柚产业园、钟山蔬菜产业园、华亭桂圆产业园、秀屿畜禽产业园、常太枇杷产业园、城厢温氏家禽产业园、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南日岛水产养殖种业园、荔城荔枝产业园、北部山区(含涵江、仙游)优质大米产业园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产业园核心面积在2000—3000亩左右,辐射带动周边面积1万亩以上,通过补齐园区“育苗基地、统防统治、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农业电商”五个短板,健全“产业园+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 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实施种业创新工程,选育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优质专用率达85%以上,不断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适合我市使用的先进农机具以及环保型塑胶渔排、深水网箱养殖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规模食用农产品基地按标生产,加快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两个监管信息平台推广应用,推进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对接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

5. 推进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大力培育莆田桂圆、度尾文旦柚、南日鲍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小农户发展莆田老字号食品,带动传统食品品牌,积极打造福建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018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力争到2020年累计达120个以上。积极组织农业企业组团参加各级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走出莆田抱团营销活动;适时开展莆田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不断扩大“莆货”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继续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度分别再减少3%以上,到2020年比2016年减少10%以上;加快培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发展节水农业,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每年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中的应用,逐步实现育种、栽培、灌溉、施肥、用药、采摘等生产环节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推进秀屿畜禽智慧园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推进实施信息入户工程,到2020年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

四、打造生态宜居,加快建设富饶美丽乡村

1.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完成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全覆盖,推进乡村污水收集和处理,新建和改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全域管控,遏制违章建设,推动裸房整治和居住环境改善。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做好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农村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净化,促进农村公路与沿线生态环境自然和谐。

2.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持生态功能稳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完成植树造林3.81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重点生态区位等“三带一区”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清洁土壤工程”,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类别划定并实行分类管控。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亩,到2020年水土流失率下降到8%以下;推进仙游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开展海漂垃圾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3.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创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配套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管护水平。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落实农村公路路长、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实施路网提升“126”计划,涉及我市的是:建成莆炎高速游洋互通工程;建成省道S310线石苍至西苑凤顶段、S310线游洋天马至石苍石阳段等4个项目约61公里;建设省道S209线莆田段、S213线仙游钟山九鲤湖至榜头上昆段等16个项目约149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00公里和农村公路“百乡千村”计划,推进通乡(镇)三级路和连接多个建制村的通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巩固“村村通”成果,推动符合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0%以上。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网供电可靠率。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现包括海岛在内的所有行政村全部通高速宽带。

4.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实施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传承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一批乡村生态旅游品牌,鼓励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2018年新增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休闲集镇3个,到2020年旅游村达20个、休闲集镇达9个。推进农业、林业、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培育1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参与,吸引企业投资,强化市场运作。

5. 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2018年完成水利投资51亿元,实施常态化水库除险加固,推进防洪工程、蓄水工程、引调水工程、流域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制度,实施集中强制免疫行动,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提升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基于智能网格的城乡均等化气象服务,到2020年完成所有乡镇标准化落地自动气象站建设。加强渔港及沿海避风能力建设,提升海洋灾害预警能力。

五、倡导乡风文明,共同促进农村繁荣兴盛

1. 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乡镇实体书店和数字影院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建设,推进社区、村家长学校“六个有”规范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农村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弘扬新乡贤文化,宣传张涵、张辉、刘元飞三兄弟及“爱心老人”曾德梅等先进事迹,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提升群众道德修养和境界。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用好蔡襄廉政文化、后黄家规家训等资源,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打造农村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开展农村道德评议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

2.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0年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比例达50%以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倡导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努力革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加强农村科普、净化社会风气。

六、坚持治理有效,着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1. 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纪检组织监察职能,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深化“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三大行动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重点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力争到2022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农村法治建设,在农村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农村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深化平安和谐乡村建设,全力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

2.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凝聚抓乡促村强大合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扎实做好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持续深化中心村党委建设,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严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第五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驻村第一书记实现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全覆盖。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以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为主体抓落实,通过资源、资产、资金“三盘活”,创新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租赁型、乡村旅游型、村民联动型、电商销售型、社会帮扶型、股份合作型等发展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土地支持、金融支持、保险支持、科教扶持等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2018年3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9年1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20年全市所有贫困村稳定脱贫摘帽,带动培育一批村集体收入上百万的村。

七、围绕生活富裕,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

1. 推进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强化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对新增脱贫人口、返贫人口进行审核认定,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实现贫困人口进出动态有序管理。持续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贫困人口退出后,脱贫攻坚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瞄准重点贫困人群精准帮扶,注重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落实产业、就业、教育、金融、医疗、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资产性收益稳定脱贫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持续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和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不断扩大贫困户受益覆盖面。强化攻坚责任落实和监督,突出县级党委作为辖内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县区(管委会)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根据省里部署,研究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和持续减贫的实施意见。

2. 多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围绕稳定主导产业促增收、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促进产业融合促增收、拓宽就业创业促增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增收、深化农村改革促增收、完善基础建设促增收、推进精准扶贫促增收、提升社会服务促增收、落实财政支农政策促增收等有效措施,挖掘农村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发展、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增收潜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民”“订单+股份合作”“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模式,形成传统增收动能提升与新动能发展的“双支撑”。推广就业扶贫政策中“需求导向、订单培训、跟踪服务”的做法,全面掌握农村劳动人口底数,建立台账,流动管理,摸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雨露计划”、农村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有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居全省前列。

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建设教育强市,加大力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振兴乡村教育,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力度,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普惠性幼儿园,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市统筹,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卫生所达标建设,选取100家乡村卫生所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继续推进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健身条件。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再建297个农村幸福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65%以上建制村。继续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一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基本实现失学辍学儿童返学和无户籍儿童户籍登记。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以实现农村服务城市化为目标,探索建立经营城乡共享服务平台。

八、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1.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户承包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2018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继续推进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和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互换并地等多种形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理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民发展家庭农场,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各类惠农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倾斜。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让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享有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面向小农户的普惠金融,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严格实行农地用途管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

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莆田发展实际,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2018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19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推进荔城区国家级试点和仙游县省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到2020年全市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基本完成服份合作制改革。

4. 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垦改革发展,基本完成全市7个国有农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和公司化改革,剥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全市省属国有林场历史遗留房屋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多种形式改革。深化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和招拍挂管理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改造提升基层供销社。

九、强化党的领导,融合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1. 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统一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县区委(工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上优先落实;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统一组织、协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组织发动和引导服务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从部门业务和职能出发,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促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乡村振兴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报告制度,市县两级党委(工委)、政府(管委会)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2. 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力量,落实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村两委干部日常教育管理、抓党建促脱贫等制度,打造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的基层干部工作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开拓事业;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加快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技术队伍。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汇聚各方力量支持服务、投入乡村振兴战略。

3. 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分类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强涉农项目库建设,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实施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实施耕地、森林、湿地等生态补贴政策。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仙游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抵押登记、产权评估、抵押物处置、风险补偿等机制。积极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农用设施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在乡镇一级银行物理网点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大惠农便民力度,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快建立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成立莆田市乡村振兴集团,整合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资源,积极承接政策,发挥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4. 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发改部门要负责编制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明确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主要目标、建设重点和政策举措,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形成规划定位清晰、功能完善、协调统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要实施项目带动计划,建立项目带动长效机制,策划形成并推动一批发展建设项目,加强协调和督导,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湄洲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