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东南网莆田3月13日讯(本网记者 王龙风 杨超斌)一张黝黑脸,公正无私情。在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坂头村,有一位人民调解员叫林海豹。他虽只有初中文化,却是一名调解好手,6年间调解了村里不少矛盾纠纷事。“能为村民做点事,我也乐在其中。”林海豹说,调解没有捷径,只有一个字“磨”,一个词“耐心”。 今年1月28日,村里有一对堂兄弟因为老屋产权如何分配的问题,闹到了林海豹家里。兄弟俩,一家拿着房契要求按契约分房,一家搬出数年前的口头协议,要求按协议分房,双方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林海豹一边讲道理,一边讲感情,这才把双方的火气都先压了下来。 “后来我就一边向他们的邻居、亲朋打听了解情况,一边上门了解纠纷缘由,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林海豹说,经过一番耐心调解,摆事实、讲道理后,这对堂兄弟最终各自退让一步,一场房屋产权纠纷就这样被成功化解。据悉,连同这一起房屋产权纠纷,林海豹当月共成功调解了5起矛盾纠纷。 “村民发生纠纷时,情绪往往都较为激烈,首要之重便是要安抚双方情绪。等到大家情绪都稳定后,我再多上门沟通交流,一些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纠纷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林海豹说,做调解工作,不仅要会耐心“磨”纠纷当事人,有时候也需要“磨”他们的家属,“记得刚开始做调解工作的时候,老人家之间发生纠纷都是抓着尾巴不放,调解了不知道多少次就是讲不通,我就从老人的子女、亲戚入手,通过做通家属的思想工作来说服老人。” “说些大道理我不在话下,可面对很多专业的法律知识时,我自己都讲不出来。好几次调解纠纷,我都需要求助法律援助的律师,这让我有了学习法律的打算。”林海豹今年55岁,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调解实践中渐渐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但他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知识的“天花板”。 2015年开始,林海豹通过霞林街道司法所分发的《人民调解》月刊开始学习更加“专业”的调解经验,并通过不断与律师的交流学习,增加自身的法律常识。几年来,他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正是用这些法律知识“装备”自己,让林海豹调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调解工作既要做到法律之内,又要确保情理之中,自己应该做一个公正无私的服务者。”林海豹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