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东南网TV】莆田律师在线:预防高考后的诈骗陷阱

2019-06-17 12:22  江瑞鑫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8d1ad43e2b8c0aa2dc00d9c7b483f63

每年高考后,一些诈骗人员利用考生及家长的急切心理,趁机实施与高考相关的诈骗行为。如何预防高考后的诈骗陷阱,莆田“律师在线”邀请律师教你识别常见诈骗手段。

福建鹏翼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瑞郁:

现实中,关于高考的诈骗手段常见的有:通过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网页链接的短信,或利用虚假网址、APP等新型网络技术,窃取数据信息;设立“野鸡大学”,寄送虚假的录取通知书;以发放“助学金”等理由,引诱考生转账汇款等,导致受骗考生家庭遭受经济损失。

具体内容:

1.发送带木马病毒的网页链接的查分、查录等内容的短信,甚至利用虚假查分网址、虚假高考志愿填报APP等新型网络技术,窃取手机内的通讯录、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信息数据,进而秘密转账。诈骗人员还会利用通讯录信息,冒充机主,再以其他理由继续骗取机主亲朋好友的钱财。

2.冒充军校、高校、教育等部门领导,谎称有内部指标、内部名额,以各种名目收取钱财。

3.冒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高校名义,以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等。

4.故意混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概念。

5.仿冒真实大学的官方网站主页,以及电话、邮件、短信等宣传手段,以假乱真的录取通知书,来蒙骗考生和家长通过在网上缴纳学费骗取钱财。

6.虚构关系,谎称能“更改高考成绩”,骗取钱财。

7.利用“招录特长生”,或打着“补录”旗号等方式行骗。

8.冒充高校、教育部门等工作人员,以领取“教育补贴”、发放“助学金”等理由,以需先“激活账户”为名,引诱考生转账汇款。

9.欺骗艺术生交钱即可录取。

10.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提供私人账号,让考生将学费、教材费等费用打入其银行账户。

防骗小建议:

1.养成并时刻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轻意向他人(包括亲友)透露或在交友软件上晒带有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的准考证、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等材料,不随意委托他人代为填报志愿、查询录取信息、接收录取通知书等。

2.注意并提高分辨真伪能力。通过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进行查分,绝不轻易下载不明软件或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3.不偏听偏信。通过各省教育考试门户网站查询、了解各高校招生计划,并通过各高校官网了解院校概况,结合自身情况,冷静分析后慎重填报,切勿轻信招生广告、“专家”或他人的忽悠。

因此,如一旦发现受骗,应当及时报警,并冷静理性及时有效收集证据。

相关法规: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数额较大的(5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江瑞鑫 整理)

“律师在线”

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往往不知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为充分发挥律师、新媒体在普法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作用,探索实践“律师+新媒体”解决问题、回应群众新方案,推动提升互联网时代全社会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促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一体”善治体系,莆田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法学会、市律师协会、东南网莆田站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律师在线”活动。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各类纠纷,不知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犯,若权益受到侵犯又该如何维权等等相关的法律问题,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向东南网“律师在线”反映,我们将邀请律师及时为你解答相关法律问题。

1.关注“莆田东南网”或“正义莆田”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输入关键词“律师”,即可进入“律师在线”栏目留言。

2.拨打东南网莆田站新闻热线0594-2535366反映。

3.通过新浪微博东南网莆田站官方微博留言反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