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陈国成:昔日“贫困户”蜕变为“脱贫标兵”

2020-06-17 10:24  陈国孟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梁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5年底,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至2018年,“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得益于造福工程帮扶、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战胜贫困,盖起新房,办起了榨油坊,甩掉了“贫困帽”;2019年,获得“仙游县脱贫致富先进个人”。他,就是仙游县榜头镇上昆社区东庄组村民陈国成。

昨日,笔者来到位于仙游县道华社线北边的“老陈榨油坊”,作坊主陈国成正忙着分装花生油、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城关。今年65岁的陈国成曾是一名省定贫困户,通过加工花生油等营生,年收入四五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脱贫标兵”。他乐呵呵地说:“当初要不是镇村和扶贫干部鼓励我、帮扶我,我真没有勇气创业,掌握一技之长,也想不到还能靠着自己这双手赚这么多钱还债,感谢党和政府!”

陈国成一家5口人,老伴身体不好,无法挣钱;儿子、儿媳均为丧失劳动力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孙儿上小学,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他的微薄收入维持。身体壮实的陈国成原本辗转涵江和仙游等地给人养猪。数年前,老伴2次手术花费10多万元,不但将全家积蓄花个一干二净,还背了外债。

为引导陈国成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榜头镇包片领导、县扶贫挂钩干部和镇扶贫办干部、上昆村干部等多次来到他家,宣传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商讨脱贫致富良策,很快落实了陈国成家扶贫建房地块,帮助他们申请了造福工程、残疾补助等33500元。2018年春节前,陈国成家乔迁2层小楼的新房;老伴的病得益于精准扶贫医疗叠加政策,得到很好的治疗,大有好转;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在医疗、住所等有了保障之后,陈国成决定自主创业实现脱贫。榜头镇村干部、挂钩帮扶干部与他一同商定,依托本村花生种植面积广等实情,帮扶陈国成开设一家花生油加工作坊。

在中央、省级扶贫专项资金及村干部、亲友的帮助下,陈国成筹集了6万元创业资金,购买了花生脱壳机、炒料机、螺旋榨油机、空压过滤机等全自动设备,在自家新房一楼大厅办起“老陈榨油坊”,实现了花生加工、榨油流水线作业。村里及周边村子许多村民大面积种植的花生,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榨油残渣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仅此一项每年销售收入约1万元;代加工地瓜粉、大豆,每年又有1万多元的收入。

由于陈国成办事认真、负责,不偷工减料,花生又是村民自己种的,他加工的花生油价格相对便宜,受到村里及周边村民的青睐,老客户都乐意介绍新客户给他。在镇扶贫办的宣传下,连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和镇村干部都成了他的客户。很快,陈国成实现了“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家”的梦想。

陈国成脱贫致富不忘乡亲,主动邀请同村62岁的贫困户陈庆杰到自己的作坊打工。陈庆杰妻子早年病逝,儿子患智力残疾,他无法出远门务工,在本村就业,既能就近照看儿子,还有稳定收入。

陈国成说:“党和政府帮我甩掉了‘贫困帽’,我有责任和义务,尽我所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回报社会。”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