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莆田荔城后黄社区:侨乡的新生与共富之路
www.fjsen.com 2025-07-23 16:30:05  金晶晶 蔡意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华裔青少年在后黄社区学做红团 后黄社区/供图

东南网莆田7月23日讯(本网记者 金晶晶 蔡意)7月17日,2025年“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莆田营荔城行在后黄社区开展。40余名华裔青少年通过学做红团、体验扎染等,体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后黄社区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1003人,却有着近千名侨眷,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被誉为“南洋风情,梦里侨乡”。近年来,后黄社区凭借独特的侨居“流转”、经营“合作”、引入创客三大机制,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随处可见的华侨民居 金晶晶/摄

侨居“流转”: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后黄社区至今留存着百余栋古建筑,其中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有34幢。这些古厝洋楼均为当年华侨出资所建,既延续了莆田传统红砖厝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南洋建筑的独特风情,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记忆。然而,由于华侨及其后裔多定居海外,许多古民居长期无人居住打理,渐渐衰败,甚至出现了毁损迹象。

后黄社区航拍图 江瑞鑫/摄

如何让这些“宝贝”重焕生机,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2015年,我们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共同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申报工作。”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丽丽介绍道,由当地政府出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以此获得前5年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从第6年起开始支付租金。依托这一模式,社区成功从居民手中流转了50多栋古建筑,将其改造为各类特色展馆、文艺部落,或引入新兴业态,让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

如何在守护侨乡记忆与推进商业开发之间找到平衡?许丽丽认为,关键在于活化利用老建筑时最大限度留存“侨味”。为此,他们对设计图纸和修缮方案制定了严格标准,始终坚守“修旧如旧”原则;同时,对老建筑改作商铺等用途也作出明确规定——不得随意改造,必须保留原有风貌并确保安全,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

休闲游玩好去处 金晶晶/摄

经营“合作”: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古民居得到有效盘活后,如何让它们持续“活”下去,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黄社区选择了经营“合作”之路。

品尝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手作、拍摄旅行照片……在后黄社区的共富广场上,热闹劲儿从早到晚都没断过。据介绍,后黄社区主动牵手景区和运营公司,把藏在老房子里的南洋故事、田间地头的农耕记忆、传统的民俗文化都“挖”了出来,精心搭建起了共富广场这一平台,仅此便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16万元。

暑假期间,古厝群里更是笑声不断——学生们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后黄社区利用公共生活空间和村民小院,建成10多个非遗工坊,研发乡村精品研学课程,打造出非遗研学一站式体验基地。同时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非遗手工艺传习、非遗美食体验、梆鼓咚表演、民俗文化教育、农耕体验等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研学课堂设在这里,让这座融合传统与南洋风情的村落,成为孩子们感知文化、亲近自然的“活教材”。目前,社区每周末可接待研学团队1000多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00多人次。

此外,后黄社区还与农户合作,开发采摘体验区、田园观光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古民居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合作”经营模式,后黄社区成功构建起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如今,后黄社区全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2024年新增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60余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忘忧园 金晶晶/摄

引入创客: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后黄社区推出“新后黄人”入驻计划,吸引了大量设计、艺术、文创等领域的青年人才和创客团队。

这些“新后黄人”为乡村带来了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活力。何萍萍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如今已是她扎根后黄社区的第四个年头。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她笑着说:“快从莆田学院毕业那会正琢磨出路,后黄是莆田第一批旅游示范村,离老家又近,巧的是几个同学也想一起闯闯,索性就留下来,合伙做了‘忘忧园’这个项目。”

在她看来,后黄的条件实在难得:紧挨着大学城,年轻人多、活力足;本身又是名气渐起的旅游景区,来往游客不少;更别说这里独一份的侨乡风情。“这不就是打造‘城市忘忧园’的绝佳土壤?”何萍萍语气里满是对当初选择的笃定。

“发展乡村经济确实需要多花心思琢磨。比如人流量少、自然到访的客人不多,这是普遍会遇到的难题,所以我们也针对性地做了不少引流措施。”何萍萍表示,现在乡村经济是大趋势,她觉得年轻人可以在这个领域多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很有可为。

墙绘 金晶晶/摄

目前,后黄社区已吸引20多名大学生及18家创客团队。他们合力规划建设了采摘体验区、研学体验区、墙绘创意区等,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变化、新风尚。同时,社区还定期赴各大院校开展大学生乡村创客基地推介招聘,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设立创业园专区,为符合主题定位的创客承担物业修缮费用。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后黄社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让这座侨乡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愈发蓬勃兴旺。

责任编辑:吴炳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