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厢金牌调解员:专治“鸡毛蒜皮” 疫期调解不停歇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杨超斌 | 时间:2020-05-13

编者按:近年来,城厢区司法局紧扣"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和“减压器”作用,遵循“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工作法,及时有效地排查化解和预防减少大量民间矛盾纠纷。即日起,东南网莆田站与城厢区司法局共同推出“城厢金牌调解员”专题报道,通过走进村居调解员的日常工作,挖掘城厢区人民调解事业的特色经验。

东南网莆田5月13日讯(本网记者 杨超斌)“什么?石室路那边群众因为围墙又起纠纷了?好的,我这边马上过去下。”太平社区居委会内,调解主任林姿生接到电话后,急匆匆的赶往现场了解情况,争取调解。已在社区内从事人民调解事业近7年的林姿生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调解小能手,谁家有个邻里纠纷争执不下,都会想到她。

林姿生前往陈女士家中调解(林姿生 供图)

近邻易生隙 疫期调解不能停

太平社区的陈女士和赖女士互为邻居。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一天傍晚,她们先后找到了正在石室路政协桥头卡点值班的林姿生。“阿妹呀,她就是欺负我是老人,把垃圾倒我窗口,还剪了我的晾衣绳。”陈女士哭诉到。刚刚安慰完陈女士,“不甘势弱”的赖女士也来哭闹,“阿妹,你是知道我的,我不会作出这种事的,这是冤枉我啊。”

第二天一大早,林姿生就先后来到了两位当事人的家中,分别通过两人的口述以及其他邻居了解事情的经过,并展开调解。她对赖女士说道:“你看她七十几岁了,身体还不好,咱们就不跟她计较嘛。”接着,林姿生又找到了陈女士,说道:“您消消气,咱们也没有看到她做那些事,可能是误会呢?远亲不如近邻嘛。”就这样,林姿生只言片语间,就调停了一桩邻里纠纷。

“疫情期间,社区居民纷纷响应号召,在家自我隔离,但是随之而来的邻里纠纷事件也会逐渐增加,所以我们调解员的工作绝对不能停。”林姿生说,辖区内的居民,一旦发生纠纷,调解员会第一时间前去了解情况,先安抚好双方的情绪,争取不让事态进一步严重,随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纠纷。

林姿生前往陈先生家中调解(林姿生 供图)

纠纷引红脸 当好沟通润滑剂

林姿生能够快速解决纠纷不仅依托于她7年的调解经验,更得益于她近20年扎根流动人口登记岗位,与群众结下的深刻情谊。如今,阿妹、小林、姿生等“爱称”都是她的代名词。

“其实,现在社区之内的调解事件大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经常让双方吵红了脸。”林姿生表示,人民调解更多的不是做一个“大人”,而是成为矛盾双方沟通的润滑剂。

“那天五点多的时候,老陈打电话给我,整个人说话都气呼呼的。”林姿生在接到居民陈先生的电话后,冒雨来到了现场。原来,陈先生隔壁商铺的墙根地面上,裂开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大洞,对房屋结构以及日常出行造成了安全隐患。恰逢隔壁店铺正在装修,陈先生就希望借此机会让店铺的房东一起缝补一番。结果,店铺老板以自己只是承租为由,拒绝提供远在异地房东的联系方式。于是,陈先生大动肝火,向林姿生寻求帮助。

林姿生到达现场,马上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分别对双方进行调解。“老陈呀,你也别生气,我帮你去问。”“老板,你也别担心,房东的联系方式给我,我来沟通。”林姿生打通了房东的电话,很快就说服了房东,由房东出资,商家出力,填补坑洞,消除了隐患,解决了纠纷。

“我们社区很少会发生什么大事,日常工作就是调解居民一些‘鸡毛蒜皮’的摩擦。”林姿生说,做群众的调解工作,一定要快速到达现场,防止事情发酵,然后慢慢调解,引导群众放松心情,最后磨出一个公平的、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一快一慢”,这就是林姿生自己琢磨出的调解经验。

“调解完老陈的事情,他给我发了一条感谢信。通过调解,我收获了群众的友情,这让我对人民调解这份工作充满了自豪。”林姿生开心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