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2014-12-31 10:04 林雅 宁宇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上世纪80 年代手术资料图,省立心外科医生在做心脏手术 上世纪90年代心脏手术资料图片:李温仁教授(右二)、张珍治主任医师(左二)在手术中 东南快报(记者 林雅 通讯员 宁宇文/图)昨日,住在省立医院心外科53岁的莆田女子刘欣(化名),身体还很虚弱,但已经可以自己坐起来进食,这令一家人开心不已。 在1984年、1995年、2014年刘欣经历了三次心脏“大修”手术。由于她的左、右心脏“阀门”先后坏掉,生命濒危,省立医院心外科三个不同时代的专家进行了一场跨越30年的生命接力。 病例 心脏“阀门”出问题 三次“补心”仅留一道疤 今年初,当再次出现全身无力、气喘胸闷,一活动就心悸,接着又出现腿肿、腹胀吃不下等症状,抵抗力下降,三天两头感冒,刘欣就知道她的心脏又出问题了。 随后,刘欣来到省立医院心外科检查,确诊为三尖瓣损坏,右心功能衰竭,需要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通俗地说,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就是通过更换‘阀门’来挽救心脏。”省立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翁国星教授解释说,人的心脏有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心脏瓣膜的打开与关闭就产生心音。而瓣膜就像是一个“单向阀门”,控制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瓣膜损坏了,就相当于阀门漏了,血液会逆流。 给心脏换“阀门”是心脏大手术。此前,刘欣已经两次更换左心脏瓣膜,第三次手术难度和风险比前两次手术都大,但如果不做手术最终会因心衰猝死。家庭本就不太宽裕,第三次手术风险又很大,这让刘欣一家陷入了两难。 省立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翁国星教授坦言,一个人先后做三次体外循环心脏大手术实为罕见,风险很高,此前在省内未有先例。但他也耐心详细解说了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