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莆田市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0-06-13 10:43  黄凌燕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昨日,地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荔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西天尾宴皮扁食、陈氏红团等非遗小吃“摆摊”售卖,舞龙弄九鲤、十音八乐、俚歌、莆仙折子戏等非遗表演现场助兴。市民边尝边赏边体验,在浓郁的市井“烟火气”中,唤起古老文化记忆。“荔城区前身为莆田县,具有千年文明史,文化遗产丰富。”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说,近年来,该区持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尝试培育新业态,融合民俗、非遗、文物资源,保育城市文脉,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

在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商贸繁华的代表建筑“东方廿五坎”修复进入扫尾。经过还原的红砖拱柱骑楼整齐划一立于河岸,与修缮一新的东洲桥相连,重现当年水乡盛景。“‘东方廿五坎’折射‘闽中威尼斯’时代繁华,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涵江区文管办主任贾国民介绍,去年该区斥资260多万元对“东方廿五坎”进行全面修复,对损毁部分予以复原及改造,目前修缮工程已基本完工。区政府通过产权置换,把栈房划为国有,便于统筹规划,保护利用。为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文物意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涵江文体局集中开展“保护文物安全 志愿者在行动”活动,营造全民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浓厚氛围。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和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莆田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非遗项目璀璨,是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妈祖祖庙被列入“海丝”申遗首批遗产点名单。

当前我市正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突破传统的规划编制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编制完成了《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莆田市兴化府(宋城)、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已获省政府批复。

“莆阳大地的文化遗产,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市文旅局文物科副科长余志武介绍,我市在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活化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特别是利用文物古迹建立文化交流基地和群众益智场所,为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服务。如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三清殿,其大殿作为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场所,东岳殿、西岳殿为莆田棋院和莆阳书房、书院,每年受众达10万多人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谯楼设立莆阳书房和莆仙折子戏表演剧场,成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为探索发展夜间经济开辟了新路径。此外,仙游文庙、江氏民居、澳柄宫革命旧址、陈国柱故居和林氏祠堂等开辟为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让“老文物”在新时代展现新作用。

上月,莆田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作为我省首个登上央视的大国工匠,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也让莆田传统木雕技术再次响誉四方。无独有偶,当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我市工艺美术大师林建军创作的莆田木雕《事事如意》亮相福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前来参会的嘉宾对作品的精湛工艺赞叹不已,让莆田木雕蜚声海内外。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我市拥有1个世界级、10个国家级、49个省级、30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11个国家级、77个省级、488个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国平介绍,在非遗传承方面,我市通过开展非遗展览、专题演出等活动,推进非遗进社区进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尤其是莆仙戏进校园,在孩子心灵深处撒播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莆仙古老莆仙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我市还组织推荐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参加各类文创大赛,打造了62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为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今年我市开展首批非遗小吃商家评选,推出市内非遗一日游,研发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往年纯粹展示不同,今年我市将非遗活动场所移至市博物馆,让市民在厚重的文化氛围里,感受古老非遗魅力。宋国平说,今年活动主打非遗购物节,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展销相结合,把工艺小件、非遗文创、小吃、地方特产等非遗产品带进群众视野。现场还将表演真人雕塑、俏皮木偶、杂耍及十音八乐等,让群众贴近非遗文化,提升非遗保护意识,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加大保护管理,留住文化之源,弘扬传统文化,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服务我市“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