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封山数十年 “秃山”变“青山”
图为老山治理前后对比的照片。 “三十年前,老山穷山恶水,现在真是青山绿水。”日前,仙游县赖店镇象岭村村民黄鸿贵说了这句心里话。 曾经,仙游县赖店镇的老山与长汀的河田一样是闻名全省的水土流失典型。据记载,该山开山采石者多达数百人之众,大小不等的采石场约有上千处,最大采石场面积达一亩多,深达10多米。由于人为过度开采,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老山成了光山秃岭。老山上,石穴星罗密布,沟壑纵横,支离破碎。1982年,老山表面几乎没有表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5%。每逢暴雨山洪暴发之后,泥沙就淤积在渠道、池塘,黄泥水淹没了良田,民众苦不堪言。 1982年,仙游县恢复了水土保持机构,并马上派工作人员,晚上蹲点在老山旁的机砖厂里,和村民一起种树、种草,一种就是3年。 “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老山上几乎一点土都没有了,只剩裸露的岩石,所以要挑选好草种,先在营养袋里培养,等苗长成之后,再在山上挖坑,把苗和土一起放入,这样才能成活。”仙游县水土办主任林春遐说。为了保持让“老山”变成“青山”,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因地制宜,挑选了柠檬桉、马尾松、赤宝草、大翼豆、银河环等易成活的、又能保持水土的草种和树种。经过三年的造林绿化,成片的绿草、树林覆盖了原来裸露的黄土表面,老山终于有了绿意。 但水土保持不是一夕之功。为了巩固老山水土保持成果,老山封山数十年,民众不再上山采石,伐木,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如今的老山林草茂盛,花果飘香。老山的治理经验在仙游不是个例。位于鲤南镇的玉塔山,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土流失亦很严重,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与封山,如今,玉塔山已是杨梅飘香的山头。 据悉,1982年,仙游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8万亩,如今,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15万亩。今年,在书峰乡和社硎乡各投入375万元,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同时,该县还提前打好预防针,对采石场、林木采伐等区域进行重点监管,严格保护植被、沙壳、结皮、地衣等,确保表土不流失,使水土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湄洲日报 游晓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