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能上能下实干家
据《游洋志》卷之三记载,宋仁宗在位期间(1023-1063),兴化县先后有两位受到人民群众好评的知县。许世昌,庆历六年(1046)来宰斯邑。爱民如子。其有笞杖之刑,亦只示辱而已。且清白自持,但饮邑中一水,馀无所取。百姓比于召信臣。 张彦博,嘉佑二年(1057)宰斯邑。有雷厉风行之风,有宽厚待人之量。老百姓一旦犯法,不用审问,不用动刑具,囚犯的罪行就会一清二楚;老百姓也无不佩服他办事效率高。所以,县令梅泽在堂壁上题词:“由太平以至元丰,历百馀年,临是邦者惟闻许公世昌、张公彦博仅称贤令焉。”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兴化置县;到了宋神宗元丰时(1078-1085)恰恰经历百馀年。 其三,庆历新政以后福建教育名列全国先进行列,这与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开好头息息相关。朱维幹在总结麻沙出版业的文化背景时说:“政治上兼收并蓄,是仁宗时才有,南北的畛域解除了。于是,‘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福建史稿》上册247页)在这里,宋仁宗的政治特色总结出来了,但是语焉不详。要是能说得具体些,变化原因很有可能那时也就找出来了。 2012年6月5日笔者在《莆田晚报》发表了《庆历新政和兴化军三县教育的变化》,拙作说:“首先,得中进士者数量增加了。据《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开科取士始,至庆历二年(1042)82年,兴化军得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从庆历六年(1046)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仅仅24年,兴化军得中进士就达到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兴化军是如此的,全省各地也是如此的,因为庆历新政的抑侥倖、精贡举政策在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哪会有什么变化?!那么,谁在抓政策的落实?很显然和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只有落实了,才能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蔡襄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任职,都是政府官员的好榜样。蔡襄在京城当小官时,关心的是国家头等大事。宋仁宗做错事,是非颠倒,蔡襄当即写《四贤一不肖》予以纠正,还引起了京城知识界、出版家的共鸣,大量发行,广为宣传。后来,蔡襄不仅没有被问罪,而且还被宣入宫知谏院。这说明不打不相识,赢得了宋仁宗的信任。到了后来有了名气,他仍是个实干家,而且还能上能下,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认真落实庆历新政,为福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所以蔡襄称得上是宋仁宗时新型的民主斗士。(续完) (莆田侨乡时报 林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