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乞丐歌”几成“绝唱” 保护俚歌刻不容缓
pt.fjsen.com 2013-05-30 09:55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5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凌燕)左手敲着两片竹板,腋下夹着竹筒鼓,和着节奏,摇头晃脑地以莆仙话唱“乞丐歌”。上了年纪的老莆田人都知道,这是旧时莆仙民间的独特曲艺——梆鼓咚。新中国成立后,梆鼓咚曾一度消失,再出现时,已经有了新名字“俚歌”。时光流转,俚歌已快成了“绝唱”。前两年,莆田城厢区文化馆把梆鼓咚曲目《黄濂起义歌》申报为省级非遗进行保护。如今,又将常太俚歌扩展为非遗项目。 梆鼓咚曾渡南洋激励侨胞抗日 梆鼓咚的起源,没有文字可考。据老艺人说,与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有关。宋治平元年(1064),钱四娘修筑木兰陂,用竹筒装铜钱,让民工们从竹筒内自己抓取工钱。任民工抓一把或捧一把,钱数都是十八文。木兰陂建成不久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悲愤交集,投溪自尽。民工们为纪念钱四娘,就以钱四娘装铜钱的竹筒鞔皮作鼓,将钱四娘的事迹编成叙事诗,到处传唱进行募捐,终于把木兰陂建成。后来民间就把这种以竹筒作鼓的演唱称作梆鼓咚。 抗日战争时期,莆仙人民曾以梆鼓咚宣传抗日。那时,梆鼓咚也曾远渡南洋,激励爱国侨胞同仇敌忾、团结抗日。 梆鼓咚曲目现存百余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莆田县渠桥一带农民揭竿而起,暴发了农民起义。曾参加起义的詹元祥在起义失败后,写成了长达2100多行的歌颂莆田农民起义军首领黄濂的梆鼓咚曲目《黄濂起义歌》。2011年,莆田城厢区文化馆为《黄濂起义歌》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记者了解到,这首歌是福建省表现农民起义的最长歌谣,如实反映了当时黄濂揭竿起义的真实情景。至今流传下来的梆鼓咚曲目甚多,现存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篇劝世歌。唱词是七言韵式,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 |
责任编辑:林静
相关新闻
- 2013-05-30车险骗保花样多 莆田车行老板骗保7万被抓捕
- 2013-05-30莆田加快交通建设 “五纵五横”将成严管街
- 2013-05-30莆田:未按月汇缴公积金 单位将被曝光
- 2013-05-30莆田整治15条城区内河 现已完成近一半
- 2013-05-30莆田一瘾君子为寻刺激 竟引诱怀孕女友吸毒
- 2013-05-30莆田女子7500多元现金被盗 窃贼竟是前夫
- 2013-05-30莆田荔园西路货车压坏燃气管道 大量燃气泄漏
- 2013-05-30嫌对方脚伸过长 莆田男子网吧内持刀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