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乞丐歌”几成“绝唱” 保护俚歌刻不容缓

pt.fjsen.com 2013-05-30 09:55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5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凌燕)左手敲着两片竹板,腋下夹着竹筒鼓,和着节奏,摇头晃脑地以莆仙话唱“乞丐歌”。上了年纪的老莆田人都知道,这是旧时莆仙民间的独特曲艺——梆鼓咚。新中国成立后,梆鼓咚曾一度消失,再出现时,已经有了新名字“俚歌”。时光流转,俚歌已快成了“绝唱”。前两年,莆田城厢区文化馆把梆鼓咚曲目《黄濂起义歌》申报为省级非遗进行保护。如今,又将常太俚歌扩展为非遗项目。

梆鼓咚曾渡南洋激励侨胞抗日

梆鼓咚的起源,没有文字可考。据老艺人说,与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有关。宋治平元年(1064),钱四娘修筑木兰陂,用竹筒装铜钱,让民工们从竹筒内自己抓取工钱。任民工抓一把或捧一把,钱数都是十八文。木兰陂建成不久被洪水冲垮,钱四娘悲愤交集,投溪自尽。民工们为纪念钱四娘,就以钱四娘装铜钱的竹筒鞔皮作鼓,将钱四娘的事迹编成叙事诗,到处传唱进行募捐,终于把木兰陂建成。后来民间就把这种以竹筒作鼓的演唱称作梆鼓咚。

抗日战争时期,莆仙人民曾以梆鼓咚宣传抗日。那时,梆鼓咚也曾远渡南洋,激励爱国侨胞同仇敌忾、团结抗日。

梆鼓咚曲目现存百余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莆田县渠桥一带农民揭竿而起,暴发了农民起义。曾参加起义的詹元祥在起义失败后,写成了长达2100多行的歌颂莆田农民起义军首领黄濂的梆鼓咚曲目《黄濂起义歌》。2011年,莆田城厢区文化馆为《黄濂起义歌》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记者了解到,这首歌是福建省表现农民起义的最长歌谣,如实反映了当时黄濂揭竿起义的真实情景。至今流传下来的梆鼓咚曲目甚多,现存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篇劝世歌。唱词是七言韵式,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

责任编辑:林静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