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宋代两位释褐状元考
在封建科举时代,状元是最为风光、耀眼的精英人物,备受社会关注。莆田历史到底出过多少位状元,历代学者说法颇不一致,至今聚讼纷纭。究其讼案出现原因,与史料记载不完整有关,亦与各家对状元的认同感差异有关。如宋代是科举制度改革期,科考名目繁多,按照历史上出现的说法,宋代状元有正奏文状元、正奏武状元、特奏状元、释褐状元。这几类状元,莆田人其实都中过,只是莆田历史上正奏状元多,因此对特奏状元、释褐状元,往往略去不计。近来莆田学院承担编撰《莆田市名人志》新著任务,笔者建议应把历史上称为“状元”者悉数收录,因为既称状元,必为一时同侪中之翘楚者,视为历史名人,当无可争议。现笔者就对宋代莆田两位释褐状元作一简考,俾有助于名人志的编写。 “释褐状元”之称号,宋代当朝已然。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收《释褐状元恩例》,略云:“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元,例补承事郎。”《文献通考》卷四十二也载:“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褐状元。”原来,释褐状元与宋代之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关。考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在教育方面,于中央最高学府太学颁行《三经新义》,推行“三舍法”,即用学校教育考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二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再升上舍,皆以学行考查和考试成绩为依据。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方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度进行“季选”,每年给予三十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获得者恩赐在太学之化原堂举行释褐礼,仪式极为隆重,该功名当时称之为“两优释褐”。“两优释褐”第一名者就是“两优释褐状元”,简称“释褐状元”或“释元”,其资格与进士同等。因此,当时能考得“释褐状元”者,也实属不易。故不少地方志书都记载本地之释褐状元和“释褐状元坊”,如《宝庆四明志》记载四明(今宁波)郡守黄由,于宋嘉泰三年为太学两优释褐状元宣缯建“释褐状元坊”。可见释褐状元也是可以立状元坊的。 宋代兴化军生平事迹记载较详的一位释褐状元是林自。明周华《游洋志》卷二“坊志”载:“释褐状元坊,在县西广业里马洋灵惠庙左边,宋元丰八年,为林自两优释褐,邑令边慕贤立此坊。”“广业里马洋”即今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但该“状元坊”则早已毁。林自的生平事迹在《游洋志》(《兴化县志》)和《兴化府志》中均有记载。《游洋志》“宋进士志”载:“林自,太学上舍生,两优释褐状元,官太常博士。”蔡金耀先生点校的《游洋志》注云:“科举时代……殿试一甲第一名才称状元,这里称状元不可解”,显然这是对宋代教育和科举制度不够了解产生的疑惑。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四十六把林自列入“佞臣传”,传云:“林自,字疑独,唐端州刺史苇之后,自莆田徙居兴化之马洋。曾祖慕舜,永春尉;祖仲舒,国子博士。自生而早慧,淹贯群经,尤邃于《易》。甫冠,再举礼部,遂游太学。元丰八年,以上舍生优选赐第。郡人以两优释褐盖由自始。除太学录。时薛昂为太学正,相与党附蔡卞,竟推尊王安石,而排挤元祐,禁戒士人不得习元祐学术……”大概正是林自依附当朝权贵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蔡卞,排挤打击元祐党人,才被列入“佞臣传”的。林自历官寿州、润州教授,升太学正、改秘书省正字,再迁著作佐郎,终宣德郎。著有《周易解》《庄子解》及诗文集。子林兑,官至泉州通判。 宋代莆田另一位释褐状元为谢候善。谢为南宋涵江人。涵江涵东铺尾村龙津社,因有民族英雄陈文龙题匾而成为莆田著名的古里社之一,龙津社还于1986年开辟陈文龙纪念馆。大门镌有楹联云: 护国庇民,天下更无双玉阙; 取名立社,古今几见两状元。 联句中的“两状元”说的是“龙津”匾题书者为“正诏状元陈文龙”,立匾者为“释褐状元谢侯善”。按龙津社为宋代古社,历代重修,但在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重修,正门悬挂重制油漆一新的“龙津”大匾,右上款书“释褐状元谢侯善立,岁次丙寅桂月,弟子郑天华偕男……同敬题”字样,右下方落款为“正诏状元陈文龙书”。这块“双状元”题字的古匾原物文革时被拆下,幸好原物在涵江文化馆仓库被找到,但因损坏严重,由乡人郑天华偕子辈出资按旧匾字迹摹写仿制新匾,并增添制作时间和捐资者姓名。不料新匾制作者文化水平低,把原匾“釋褐”二字钩摹成“釋獨”,以致成为无法释读的落款,遭到质疑。嗣后乡人干脆把此匾拿下,改悬于社门内不显眼处,而在社门外正上方悬挂重新制作去掉上款的新匾“龙津”。这就是龙津社有两方几乎一样的“龙津”匾额的由来。涵江黄黎强先生曾著文简介,刊载于《涵江文史资料》。 关于上款的“释褐状元谢侯善”之“谢侯善”,大多资料皆作“谢候善”,其人在莆田甚至福建的方志,笔者均未见记载。但在广东揭阳等地的谢氏谱牒及《谢氏史话》《中华姓氏》等姓氏专著中则多有记载。谢候善是宋代莆田涵江人进士谢斯立裔孙。按谢氏祖籍河南陈留,五代时入闽,卜居仙游来苏里,后一支迁莆。传至谢斯立,以“神童”闻名,年少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时彦榜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正七品),卒赠朝议大夫(正五品)。谢斯立生子谢史(为绍兴八年(1138)进士),谢史生子谢洪、谢莹(兄弟皆是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和谢升贤,谢莹生子谢之任(为隆兴元年(1163)进士),谢之任生子谢范(字壹卿,封赠编修),谢范生子谢候善,谢候善为释褐状元,地位相当进士。此时距远祖谢斯立已历六代,谢家科甲簪缨,奕世蝉联,爰有“一脉六代七进士,文武英才出谢门”之誉。谢候善生子圣保,圣保生子谢凤,谢凤生二子谢天佐、谢天佑。谢天佐生三子,长子谢升一,号壶山,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兵书韬略,后娶宋理宗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谢升一后定居广东揭阳,因怀念家乡的壶山兰水,乃以“壶山”自号,从此这位谢氏“壶山公”成为潮汕谢氏的开基祖。不过龙海市政协编纂的《龙海姓氏》一书则载涵江谢候善是唐代随陈政父子入闽的固始人、后定居兴化城内石井的谢逸的第十五世孙,自谢候善迁居涵头龙津山坝,成为龙津谢氏开基祖。 关于谢候善的生平,记载很少,潮州《谢氏族谱》之“壶山公世系考”载,谢候善字藩赞,理宗宝庆元年进士,官侍讲学士。然查南宋宝庆元年(1225)朝廷并无举行进士科考试,况莆田历史上也无进士谢候善或谢侯善之记载,合理的解释应是谢候善为宝庆元年(1225)“释褐状元”。本年为宋理宗登基改元之年,据《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七载“理宗宝庆元年正月诏举贤良”,可见理宗即位伊始,对人才的选拔就较为重视,谢候善为宝庆元年释褐状元是可以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