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明年将建2公里绿道、100亩国有苗圃基地和公园
昨日下午,来莆参加莆田市追赶跨越30年暨城市发展与商务投资高峰论坛的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强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市区绶溪公园。 清澈的溪水、成片的荔林、整洁的慢道……昨日是周末,绶溪公园内,前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与绶溪公园仅一条车道之隔的另一侧,许多楼盘正开发建设。 莆田人多地少,建设用地格外金贵。然而在这样的黄金地段,我市却拿出了近3000亩地兴建绶溪公园,且不破坏原有的植被。如今,这里原有的大片荔枝林留了下来。延寿古桥、绶溪钓艇、刘克庄墓、徐寅状元井等众多历史人文古迹散布其中。 不计眼前、放眼长远,既保留了荔林风光、又传承了文物古迹,城市的记忆也随之存留下来。 在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听着介绍,龙永图边走边看边评,对我市规划保护“绿心”的做法表示赞赏。 绶溪公园建设只是我市在城市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精彩缩影。 “要围绕城市建设‘一二三四五’,坚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相结合,着力建设具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新型城乡,在发展的同时保持青山绿水、清风明月。”市委书记梁建勇这样强调。 “城市园林绿化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要全力打好城市绿化攻坚战,努力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绿道建设要与内河整治、环境美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市长翁玉耀如是要求。 “现代骨”即构建现代化的框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城市综合体,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设施。“传统魂”即传承莆田传统文化,突出文化为先的导向,挖掘保护莆田文化特质,用莆田文化元素点缀和衬托城乡发展。“自然衣”即融合莆田自然山水,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此,我市着力构建“一二三四五”的格局。“一”是“一心为源”,就是在城市中心划出60平方公里作为“绿心”,把6万亩的荔枝树保存下来;“二”是“二岛添辉”,就是把湄洲岛打造成为朝圣之地、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南日岛打造成为“海洋牧场”;“三”是“三湾环绕”,就是开发湄洲湾和兴化湾,保护平海湾;“四”是“四水相依”,保护、利用好莆田境内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五”是“五山簇拥”,把莆田背靠的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打造成绿色屏障、森林公园、山体公园,再配有登山步行道。 “今人栽树、今人护树、今人乘凉”,我市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城乡绿意更浓。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23.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2.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8.55万公顷,绿化程度达94.2%,森林覆盖率达58.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城区水系绿化率达82%,逐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绿化新格局。去年和今年,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年初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内河整治拉开序幕。“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投资25亿元实施“治河、治污、景观”三大内容,建设20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及沿河截污管道,努力实现“河库连通、源清水动、滨水绿廊”的治河目标,恢复江南荔林水乡美景。 这样的大手笔,还有不少。明年3月底前,我市各县(区)要建成2公里绿道、100亩国有苗圃基地和1个公园……更多的生态建设举措不断推出。 同时,“城市DNA”,成了热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市注重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质。 走进荔城区西天尾后黄村,古树、古民居保存完好,透出浓郁的莆阳传统文化。如今,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不断增多。 令人振奋的是,2012年,我市有两个指标同时位居全省首位:一个是GDP增幅,一个是空气质量。得益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我市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污染、不冒烟,还有一个蓝蓝的天。 让子孙后代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海可游、有业可兴。眼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阔步前行,奋力建设“人兴业茂、清风明月”的宜居港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