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基层党员 扎根一线敢为人先
东南网莆田11月27日讯(通讯员 李晓红 潘明 朱清霞)如果说党组织是一片大海,那么每个基层党员就是终将汇流成海的水珠。每颗水珠既有面朝阳光、绽放光芒的一面,也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和勇气。在国网莆田供电公司的各个基层党组织里,就活跃着一群这样的党员,他们身似水珠,却心怀大海,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属于党员的光芒。 水天一色,与线共舞 80米高空的“舞蹈” 他们的工作,常常要求他们站在数十米的高空上,高耸的铁塔就是他们的舞台,数十万伏的电线和各种工具就是他们的舞伴。有人还因此尊称他们是最接近阳光的一群人。他们就是莆田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员工。 “我曾上过高达88米的铁塔。”该中心输电带电班副班长林晴阳骄傲地说。这位年仅35岁,却已有16年党龄的“老党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为高压线路“保驾护航”,消除线路缺陷,排除线路故障。 林晴阳说,高压线路是整个电网系统的“主动脉”,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经常必须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配戴20多斤的防护器具,爬上至少40多米高的铁塔,在塔上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这种辛苦可想而知了。 据说,有一次抢修,林晴阳和他的队友在数十米的高塔上整整呆了14个小时,吃喝都是在高空解决。故障排除后刚下地时,他们的双腿都累得直发抖。17年来,林晴阳每年至少要上塔600多次,按每座铁塔40米计算,总高度已超过400多公里。 “每次作业,党员总是第一个带头。”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潘建文告诉记者,他们中心共有员工51名,其中党员13名,负责莆田境内1280公里35千伏至220千伏的高压线路的巡视、维护和检修工作。每名党员都是业务骨干和技术精英。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党员更是揽重活,抢着干。 水秀山明,无私奉献乡村的“用电保姆” 一颗水珠融入泥土,虽遁于无形,却滋养了大地。这是水珠的本色,也是水珠最可贵的精神之一。莆田供电公司那些服务在山区和海岛的党员们,就犹如这样的水珠,他们扎根一线,虽不显山露水,却守卫着最边远地区的用电安全。 陈将是白沙供电所的一名员工,有着16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在新县、庄边和大洋的8个村庄里,可谓一个“名人”。无论走在辖区哪个村庄,当地的老百姓总会亲切地和他打声招呼。 “我们真心为百姓服务,他们自然把我们当自家人。”陈将告诉记者,由于山里住户较为分散,许多青壮年又外出打工,多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因此,他不单要负责线路的巡视和维护,还要帮助村民解决一些日常用电问题,有时还要为边远的住户代交电费。只要村民们有用电难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往解决,时间久了,和村民们的感情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 白沙供电所所长、党员陈朝松介绍说,该所共有51名员工,其中有22名党员。主要负责白沙、庄边、新县、大洋四个乡村的供电保障工作。尽管山区的线路比市区的更长,而且多分布在高山之上,但无论山高路远,还是刮风下雨,他们总能在服务承诺时限(接到报修电话后2小时内)赶到故障地点。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我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陈朝松说,2013年大年初一23:30左右,10千伏大洋线151号杆被车辆撞断,涵江区大洋乡顿时陷入一片漆黑。陈朝松带领刚刚完成除夕夜保供电任务的员工重新收拾好装备,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此时山区气温已经接近0度,天空还飘着毛毛细雨,抢修人员顶着凛冽的寒风,顾不上喝一口水,摆上应急抢修灯,全力奋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鏖战,次日凌晨5:11,抢修任务终于顺利地结束了。 陈朝松说,无论是平时服务村民,还是遇到突发抢修任务,党员总是冲在最前头。我们都觉得这是一种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