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新加坡打工6年:工作自由 税后年入10万
乡情·手记 走进村民家, 见面要问Wi-Fi密码了 大年二十七晚上到家,算是乡亲们中回家最晚的了。早早回来的乡亲们,早已杀好年猪、备好年货,清扫房屋准备过年,平日里冷清的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次回家是带着采访任务的,因此我比平时更加留心家乡的变化。走在进村的路上,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路边曾经的一片平整的水田里竖起的两排新楼房。记得春天插秧之后,这里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秧苗,秋季则是金黄的稻浪。开车接我的老同学告诉我这是才开发的一个小区,新盖的楼房都是两层小楼加一个小院子,门口是平整的水泥马路。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乡亲们带回的财富激活了乡村的房地产市场,住惯了城里楼房的他们不愿再住破旧的瓦房子,将多年攒下来的钱购买新房。政府也看准时机,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型农村住宅小区。 大年初一,按照习俗是走乡串户拜年的日子,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冰箱、洗衣机在前几年家电下乡的浪潮席卷之下已经成了村民家里最普通的电器,而有年轻人的家庭,电脑也不是稀罕物。记得小时候,经常会出现十几个人挤在一台电视机前的场景,而如今再走进村民家,要见面就问W i-Fi密码了。 据我了解,村里大部分人是在外面的工厂、工地做工,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做生意,甚至不少人已经身家百万,而他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莫过于卖油条、收废品等本地人外出务工经常选择的行业。听一位老同学透露,村里一位早些年在广东收废品乡亲,后来因为偶然的机遇开始从事垃圾焚烧发电,他的儿子现在已经开着价值100多万的豪车回来过年。 家乡的人们通过外出务工带回财富,也带回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过,在抛弃贫穷落后的生活的同时,传统乡俗也开始被遗忘。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村里总会有人挑头组织舞狮队,准备闹元宵,家家户户都出钱出力,锣鼓喧天地热闹好几天。但最近几年,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外务工,春节回到家住几天就赶回城里开工,舞狮队勉强由一帮老人维持了两年,终于无法继续。人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喝酒、打麻将上,年味儿也是越来越淡。 用近乡情更怯来概括回家的心情较为贴切。离家一年,早已盼望吃到家里的饭菜,回家看到乡亲们越来越富裕的生活,也十分兴奋。但看到儿时玩耍的田野、河流都不复存在时,心中不免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