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焦点图 > 正文

清明节前夕 聚焦莆田殡葬行业

pt.fjsen.com 2014-04-02 10:04   来源:东南网    

■选择公墓渐成潮流

随着我市殡葬改革的深入,我市各地群众选择公墓安葬先人逐年增多,渐成为潮流。

3月底的一天,记者在壶山陵园采访时看到,不时有居民带着家中老人来陵园看公墓,准备在这里购买公墓。一名来自荔城区新度镇郑坂村的林姓村民说,他家的父母亲年龄都超过80岁了,今年老人家主动提出来要到壶兰陵园看看,买一个公墓。看到该陵园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老人觉得很不错,便决定在这里购买。

另一名前来看公墓的郑姓市民说,壶山陵园里有专门为人家“私人订制”墓位,一些艺术公墓设计得非常讲究。他们家三代人都是搞艺术的,陵园里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向他们家介绍了一种把墓碑设计得像一把小提琴的艺术墓。感觉这种设计理念新,管理也挺好的,打算在这里购买一个公墓。

该陵园总经理郑文棋说,来壶山陵园购买公墓的有城区的,也有农村的,还有广东、浙江等地的。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地方也不能再随意安葬了,必须进入公墓区安葬。而且,这些年,各级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不少农村的村民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土葬的山区,也都实行了火化,并选择安葬在陵园里,这确实是一种长足的进步。

囊山陵园负责人林金富说,在这里购买公墓的市民来自全市的各个地方,有涵江区江口、梧塘的,还有城厢区南门、荔城区黄石等地的。不管城区的,还是农村的,都有人来购买公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农村很多地方也建有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堂,大力引导村民把先人的骨灰安葬在公墓或存放到骨灰楼堂,这极大地减少了农村土葬、“二重葬”等传统陋习。

市殡仪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林劼说,我市各县区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楼堂有517处,可以满足当地村民落叶归根的需求,价格上村民也能够承担得起。同时,民政部门严厉打击土葬、“二重葬”等陋习,对一些困难家庭的丧葬费用还给予减免等。多种因素促使公墓安葬成为一种趋势,这也是我市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绿色殡葬有待培育

为已世的亲人选择树葬、草葬、花葬作为美丽的人生归宿,让故人在绿树中安息,让真情在鲜花中绽放,绿色生态殡葬在不少城市已然成为文明的殡葬新风尚。然而,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我市这些年在大力鼓励倡导低碳、绿色、节地的生态葬方式,但传统墓地仍然是市民的首选,真正愿意选择生态墓葬的市民并不多,生态墓区受到冷落。

郑文棋告诉记者,壶山陵园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按照相关要求,建设了节地、绿色的生态墓区,价格一个也就三五千元。尽管经济实惠,但至今还是无人问津,依然一个也没有销售出去。

其他陵园的生态葬也一样遇冷。囊山陵园负责人林金富说,别说生态葬,就是骨灰楼堂也显得冷清。该陵园骨灰楼堂总量有3万个,目前只销售3000多个。

美观而又节地的生态墓为什么不被人所接受?市民难以接受的“心坎”又在哪里?记者走访了解到,群众传统观念浓厚是主导因素。郑文棋说,百姓难以接受生态墓,主要还是观念没有放开,很多人还是注重厚葬。而一般情况下,生态葬墓位的占地面积偏小,价格也比普通墓位低得多。作为子女,觉得“把老人骨灰安放在一个连墓碑都没有的狭小空间里,无异于不孝”,这是大部分人心中的一道“坎”。

对此,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王惠先认为,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减少殡葬用地,节约自然资源,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其实,对亲人的纪念是在心里,厚葬不如厚养,发扬孝道就应弘扬“厚养薄葬”的观念,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

他还说,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观念,简化丧事,减轻群众办丧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应该是殡葬习俗发展的趋势。

秀屿区广大党员干部利用乡亲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以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治丧行为,倡导“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等保护自然环境的文明殡葬和祭祀方式。

“如果说改革土葬、推行火葬是第一次革命,那么绿色殡葬即是第二次革命。”绿色殡葬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推广?今年我市清明节暨殡葬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绿色殡葬”观念,普及节地葬有关知识,推出“绿色殡葬”鼓励政策,让更多市民愿意选择节地葬的方式,也让绿色殡葬真正地“绿”起来。(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静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