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许志挺 制图 备受关注的《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规划》)在6月下旬召开的莆田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我市将立足规划引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启莆田宜居港城新画卷。昨日,参与此次规划的市发改委主任林金波对《规划》进行解读。 在全省首推“多规融合” 描绘城乡“一张图” 2012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复我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明确要求编制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为全省提供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发改委和城乡一体化办牵头,会同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立足“全域莆田”的规划视角,坚持“多规融合”的规划方法,突出“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发展目标,通过更加“集约”的城乡空间布局、更加“绿色”的城乡生态环境、更加“现代”的城乡产业体系、更加“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公平”的城乡社会环境等“六个更加”的具体目标,建立由6个方面26项具体指标构成的可监测、可评估的考核体系,对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进行定量评估和考核,将把莆田打造成为“生态福建的宜居港城,妈祖故里的幸福家园”。 此次“全域莆田”是首次浓墨提出的概念,与以往城市、乡村分别规划不同,《规划》把全市各县区、管委会都纳入城乡规划控制范围,规划由城市到镇村延伸,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全域覆盖。编制“多规融合”的规划在全省尚属首次,所谓“多规融合”就是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置于同一个空间信息平台,协调找出规划间的各类差异。通过“多规融合”,有效化解规划间的矛盾,统筹部署城乡用地布局,实现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空间发展方向、用地规模、用地空间布局的统一,搭建起城乡“一张图”规划管理平台。由于是综合多部门专项规划基础上的统筹规划,为此《规划》是“管规划的规划”,其法律地位也高于各部门专项规划。规划批准后,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统一部署,及时修改各自的专项规划,推动相关规划在莆田全域空间安排上的有机统一,确保实现“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此外,规划还提出划分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执行差异化的管控策略。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具体途径:实现“五个一体化” 记者了解到,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具体途径就是要实现“五个一体化”,包括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用地布局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明确了村庄整合的原则指引,将全市农村社区划分为城镇转化型、中心集聚型、整治提升型、特色风貌型、生态控制型和整体搬迁型等6种不同发展类型。 《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首先,将有效增加城乡人民收入。通过规划,明确城市、乡镇、村居、社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增加收入两条路,一是做大做强城市,增强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城乡一体化不只是考虑农村的发展,更关键是把城市做强做大,这是基础。二是做优做美乡村,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而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按田园风光、都市生活来定位。”林金波说,通过这次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原来各县区都有8-10个主导产业,但每个产业都做不大做不强。现在经归类、调整,每个县区主导产业有3-4个,特色产业2-3个。各乡村、试点村都明确了特色产业,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最为严格的生态管控制度 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其次,《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市里已提出“三通四绿十配套”,通过改善交通、公交、供水、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让群众受益。《规划》实施最为严格的生态管控制度,通过划定1个城市绿心、27个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3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主要河道及蓄滞洪区等生态底线区,合理引导生态发展区,构建与城乡发展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有效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群众提供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 此外,《规划》的实施,将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规划提出均衡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治安、社会公平等。遵循公共服务“惠及全民、底线均等”的原则,提出不同人口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同时,特别注重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的改善。一是提升城乡教育品质。规划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新建一批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市财政统筹考虑并重点改善各乡镇幼儿园、小学办学条件,增加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二是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规划加快推进中心镇的综合医院建设,重点改善沿海和山区基层医疗设施,增补医疗人员;三是改善城乡文化设施。加快城区“三馆一宫”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文化设施覆盖面,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因地制宜 不同类型村庄差异化发展 在新型农村方面,规划通过实施约168个城镇转化型村庄、91个中心集聚型村庄、203个整治提升型村庄、76个特色风貌型村庄、208个生态控制型村庄和135个整体搬迁型村庄,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的差异化发展策略。除城镇转化型村庄外,全市将重点安排资金向中心集聚型村庄集聚,着力改善村庄幼儿园、养老院,以及道路、绿化条件。同时,原则上沿海和平原地区2000人以下的村庄、山区1000人以下的村庄,如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社会保障较弱,或距离城镇较远、“空心村”问题严重等问题,时机成熟时可考虑逐步搬迁,引导向中心村集聚,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水平。(湄洲日报 黄凌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