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美丽莆田 > 正文

千年古堰 文脉传承——探访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

2014-10-22 10: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木兰陂之晨

核心提示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郭沫若1962年秋游览木兰陂后写下的6首诗歌之一《咏木兰陂》。“西有都江堰,东有木兰陂”,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距出海口26公里,是最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工程建成于公元1083年(北宋),为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共同筑建,至今已有93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省内唯一一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历经千年风雨巍然不动,木兰陂依然守护着莆田的百姓。而钱四娘的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在钱四娘的纪念地香山宫,陈列着莆田历史上24位水利功臣,人民的好县长原鲁山也在其中。900多年,为民大爱的心,一脉相承。

木兰陂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可媲美的。记者近日走进木兰陂,去感受其千年的文化古韵。

10月18日,天气晴好,距离市区西南5公里,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木兰陂静静跨越南北两岸。陂上已用厚厚的木板拦截,来自木兰溪上游的淡水,通过两边的南北渠闸口,往南洋和北洋流淌,灌溉着黄石、新度等9个乡镇、178个村一万多公顷的农田。

历经931年的风雨,木兰陂至今仍然发挥着拦洪、挡潮、排涝、蓄水、引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她与莆田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莆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而且意义深刻的景观。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