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莆田老手艺留青竹刻:一片毛竹的艺术变身

2014-12-23 08:42  卞军凯 林剑冰 易振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刘志高

留青竹刻,刘家传承七代

东南网1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易振环文/图)留青竹刻是一门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它的魅力在哪里?近日,记者走访了莆田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刘志高等人,为您讲述一片普通毛竹的艺术变身之旅。

这几天,莆田尚道文化传媒的4位年轻人,正在为一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全力冲刺。这支以影视制作为主要业务的小团队,为了这部纯公益的15分钟纪录片已经花了不少精力,光拍摄就足足用掉了三天时间、积累了122G的素材。

这部纪录片名为《莆田老手艺之二:留青竹刻》,记录的是从上山采竹到雕刻成艺术品的整个过程。纪录片编导郭旭文在拍完这部片子后,被留青竹刻的魅力深深折服:“那些作品很美,历经几百年仍然熠熠生辉。大师的功力深厚,能把普通的竹子变成艺术品!”

郭旭文口中的大师、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介绍说,留青竹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再铲去图案以外的青皮,露出青皮下面的竹肌,由于青皮与竹肌在质地、色泽上的明显差异,所以作品能取得水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时间越久,作品也会越发神奇、古朴。

虽然取材普通,但选材时却十分讲究。竹农徐文芳家住仙游县游洋镇金石村,是深受刘志高父子两代人信任的竹子加工好手。在摄像机的镜头中,他们带着砍刀穿行在崇山峻岭的竹林中。“毛竹两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的刚刚好。”刘志高说,砍下毛竹后,先剖成竹片,然后立即用开水蒸煮,去除竹片中的蛋白质,防止虫蛀。几道工序认真走下来,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有的客户点名要用竹中黄金——湘妃竹,那就只能翻山越岭寻找合适的竹材了。

笔筒、臂搁、竹简、屏风摆件……自清朝乾隆年间刘材成开创莆田留青竹刻以来,刘家七代人创作的艺术精品在纪录片中一一展示。“太难得了!”郭旭文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刘材成创作的一个笔筒,用于雕刻的竹筋没有一点杂质,年份够久,看起来又红又透,简直达到了玉的质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