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莆田打响乡愁保卫战 旧城改造开发为文保让路

2015-03-04 09:44  陈荣富 林亦霞 吴美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方廿五坎店铺

东南网3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林亦霞 吴美琳文/图)一条条记载着城市发展记忆的老街坊,一座座镌刻着中西合璧烙印的侨宅,一处处散落在乡村新洋楼中颇具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民居……虽然因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破败,但大都被规划成一处处文化园,成为莆田城乡发展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旧城改造:开发为文保让路

近日,记者经过324国道涵江塘北路段,但见一整片旧民房已被拆除,空旷的工地上,唯有一座配有高耸钟楼的教堂——涵江圣母玫瑰天主堂得以原址保留下来。

教堂占地约5亩,清代道光年间由西班牙籍传教士创建,后由当地教友募资翻建,建筑面积达2028平方米。这个由水泥红砖木材混合建成的哥特式礼拜堂,由8根方柱撑起顶部拼木天穹,两侧罗马式大窗镶嵌着百叶窗扇,尽显西式洋风;尤其是与歌经楼相连的18米高的钟楼,成了塘北片区的地标,1993年6月,这个教堂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许多地方都是拆了古建筑让地给开发商,这个天主教堂能保留下来,真是幸运。”住在附近的老人说。

与塘北片区相邻的是正在改造的下洋片区。区内有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马兰顺侨宅,也有明朝古社,都被原址保护下来。马兰顺侨宅位于大洋乡下洋村,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

“这幢楼是我爷爷林天顺出资兴建的。”还住在侨宅内的林忠贵已77岁了,他说,他的爷爷原籍为涵江区江口镇上后村,民国初年前往印尼经营自行车店。上世纪30年代,林天顺携林氏族人返乡,当时江口一带匪患猖獗,便到下洋村购地,从1933年起至1936年,经3年建设而成。因为当时像林天顺这样闯南洋的人被称为“马兰客”,他的侨宅也因此得到了“马兰顺”的称呼。

马兰顺侨宅因中西合璧而成为典型建筑,展示了上世纪初南洋侨民归乡定居的生活样本,是研究莆仙侨民历史的重要涉侨文物,先后被莆田市、福建省列入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与马兰顺侨宅一样,在旧城改造中被规划保护下来的还有见证涵江昔日与外界水上通商的东方廿五坎店铺,并列3座三进三

落的杨氏古民居,以红砖、燕尾脊凸显地方特色的萝苜田红色建筑群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