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祥应庙记”碑再现“海丝”繁华图景

2015-08-19 17:14  陈盛钟 马俊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祥应庙记﹄石碑目前安放在三清殿内

东南网8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盛钟/文 马俊杰/图)在莆田“国保”元妙观三清殿内的碑园内,有一块不太起眼的石碑——“祥应庙记”碑,该碑是研究莆田古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也是目前我省发现的记录海上贸易情况最早的碑记。

根据碑文记载,早在宋代时,莆田的海上贸易就已十分繁盛,海外贸易范围不仅至印尼苏门答腊,而且还到达其他更远的东南亚、东北亚地区。

碑文字迹仍清晰可辨

昨日,记者来到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祥应庙记”碑就镶嵌在碑园的墙壁上,外观还设立了玻璃罩保护。石碑为灰砾岩质地、墨黑色,碑额为隶书书写,碑文则采用楷书书写,字体较小,但仍清晰可辨。石碑通高约1.5米,宽约0.9米,全碑共34行,满行63字,全文1876字,除了有13个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其余完好无缺。

记者了解到,“祥应庙记”碑创立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原先并不是三清殿的附属物,而是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的祥应庙内。1943年,邑人宋湖民等在进行碑刻拓片普查中,发现祥应庙已荒废,就将之移嵌于城内元妙观旁原莆田民众艺术社的墙壁上。1961年,“祥应庙记”碑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文保单位。

祥应庙祭的也是海神

莆田市文管办主任连金焰介绍,祥应庙原是莆田民间奉祀的一座小庙,主神名号无考。后因聚居在庙左右的方姓族人科第竞发,以为是神灵所赐,乃屡加扩建,并奏请敕颁庙额,赐封侯爵。祥应庙香火旺盛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跟海上贸易有直接关系,即碑上所刻的“商人远行,莫不来祷”。莆田濒海,自古海上贸易频繁,古代航海技术水平所限,人们对海上天气变化不能完全掌握,在与大海搏斗时,把生命安全寄托于神灵,于是就诞生了祥应庙的“显惠侯”这样具有保护海上航行功能的海神。

据蔡襄《荔枝谱》记载,11世纪中兴化荔枝已用红盐法加工后“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兴化府志》亦载:“王居安知兴化军,言蕃舶多载香料、象犀,崇侈俗,践铜镪,宜遏绝禁止。”可见,宋代莆田海港早有直航外国的港口。专家介绍,纵观那一时期,通过海上贸易,进入莆田的外来物品有如越南的占城稻、印度的木棉等,而从莆田出口的物品有纺织葛布、蔗糖、瓷器、水果等。这些贸易行经的路线,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祥应庙记”碑反映了当时莆田的海外贸易范围广大,不但贸易至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而且还到达其他更远的东南亚、东北亚地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