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莆田3月2日讯(今日城厢 报道)2月27日,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举行隆重而热烈的“五帝”郊游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其中,世代传承的皂隶舞表演,尤为引人注目。
东汾五帝庙位于灵川镇东进村境内风紫璜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年间,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该庙以供奉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五帝而远近闻名,在闽台两地享有崇高地位。据海内外著名学者考证,该庙在福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诸多分灵,是台湾新竹、台北、高雄等地200多座五帝庙的祖庙,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海外信众前来观光朝拜。

自古以来,每年正月廿日五帝郊游和端午节送王船仪式,均有古朴而神秘的皂隶舞参加表演。

该村皂隶舞现为莆田市非遗项目,由皂隶、旗牌官、八班和乐队组成。皂隶八人,脸戴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带夸张的红红的大舌头,头上插着彩色的纸条,身着黑衣红裤,腰系红布带,手持竹棍,腿扎绑带,足登草鞋。旗牌官一人,头戴呢质礼帽,身穿长衫马褂。八班八人,头戴藤制高帽,身穿黑衣红裤,手持水火棍。乐队六人,乐器有大锣、唢叭、小鼓、韵锣、沙锣、钹和唢呐。其源自于莆田民间行傩活动中的傩舞,原本是远古时代人们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通过傩戏、傩歌、傩舞来驱除瘟疫,除病消灾。后经过历代演化,已变成了如今的迎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东汾五帝庙的皂隶舞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开场时,旗牌官立于表演区,四个“皂隶”和“八班”分列两侧,呈八字队形。当旗牌官挥动令旗,高喊“开路”时,“请牌”开始,首先由里面皂隶离开队列,把烛牌请出,在大锣、唢叭的伴奏下,把烛牌放在地上,牌的正面亮出“进香”二字,然后跳回原位。接着,旗牌官双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众齐声呼应,这时红面皂隶重复黑面皂隶的动作,独舞向前,把烛牌转换方位,亮出“参谒”二字。至此,“请牌”完毕。当旗牌官再次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时,进行“开道”。众皂隶齐声呼应,并舞起皂隶摆,按队列左右舞动,开道向前,直至烛牌前,才转身小跑返回原地。最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传令“收牌”,这时绿面皂隶独舞向前将烛牌收回原处,舞蹈至此结束。每当出游经过各自然村的宫宇以及驻骅入宫时,皂隶都反复表演三个部分的舞蹈动作。
“皂隶舞”动作十分简练,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横向流动的线条比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在“开道”时的群舞,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和喇叭声、大锣的敲击,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令人望而敬畏。 (黄知岸/文 易振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