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部门动态 > 全面推行河长制 > 水经济水文化 > 正文

美丽蒜溪

2019-11-22 09:05  耕山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龙凤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河流是一个村庄的根系,载动抹不去的乡愁。

  “日烁千山草树然,海乡极目少炊烟。蒜溪一脉涓涓水,只绿庵西数丈田。”这首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1187年—1269年)的作品,足见蒜溪一带的美丽风光。

  这条源于连绵起伏的蒜岭山脉的溪流,流经江口镇官庄、东大等7个村庄。溪流“为媒”,让百里蒜溪两岸的村庄连成一片,远离喧闹的城镇,优雅地躺在宁静的清新中。

  山傍水的村落、古寺晨钟的缭绕、千亩果园的葱郁、百间古居的拙朴……为生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景区浑然天成。

  漫步蒜溪公园护岸,溪水潺潺,空气清爽。长12公里的滨水绿道串起周遭的官庄、东大、大东、上后4个村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意蕴扑面而来。足下一枚枚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圆溜溜,光滑滑,惹人喜欢。赤脚前行,领略村落景致,收获天元地气,是一种别样的闲情信步。

  一村落一景致。如今,水上乐园——官庄,让你来一趟亲水“零距离”;南洋特色古民居群——东大,让你了解华侨异国他乡的艰辛创业史;田野农耕园——大东,让你体验和感受农活的乐趣。此外,还有历史悠久的鼓峰寺、青峰亭、碧峰寺;文化深厚的迎仙桥遗址、福莆古驿道、朱熹草堂,处处景美如画。

  其中,蒜溪畔的东大村常住人口1800多人,海外人口高达4千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其辖的2个自然村——东源村和大岭村老洋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美,令人惊讶。据介绍,这些南洋老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东源自然村素来有“小南洋”之称。以前,穷苦的村民为了生计离家下南洋谋生,尔后回乡建新房。他们“洋为中用”,从国外运来洋灰、钢筋及瓷砖等建材,把当时南洋流行的元素融入到架构之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洋房,颇具特色。最典型的“姚春华厝”,是栋气势恢宏的三层洋房。其回廊曲折蜿蜒,护栏用一排雕刻精美的石葫芦装饰。楼顶以龙凤为主题的彩绘栩栩如生,墙上还有多样的建筑构件,形状各异,“各司其职”。最吸引眼球的是,顶楼两个“蒙古包”,中间连着一块“双狮戏球”的石雕造型,堪称技艺超群。而俗称“120间厝”的丰隆大厝,亦称“五哥六角亭”,建造于1926年,系姚丰隆及其三个兄弟所建,是东源侨乡古民居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姚丰隆(1874年—1956年),民国初年赴南洋,从拉黄包车开始,到成立万丰隆公司,经营汽车摩托车修配公司,后来业务拓展至汽油、汽车等领域,誉满东南亚。黄玉香厝也颇具规模,房屋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美,屋顶和走廊的龙凤彩绘色彩鲜艳。文德楼,始建于1932年,系姚文德(1886年—1958年)及其五位兄弟所建。这些华侨厝折射出河流的胸怀与包容,也见证了一种别样的文明。

  或许,一条河流能够赋予更多的文化标识。东大村为“福泉古驿道 入莆第一村”,曾经驿道记录着逝去的芳华和孤独;大岭村有名的骥斋院落、“骥斋兄弟”,让人赞叹章武、章汉兄弟的文采……这些岁月的印记,无不烙下文化刻痕和袅袅乡愁。

  沿蒜溪行走,分明有水声起落:高低轻浅,淙淙作响,时而舒缓,时而湍急,追逐入海之梦。(作者笔名 耕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